法治社会,法律就是人们的行为预期,法律指导人的一言一行,什么是对、什么是错,什么可以做、什么应当禁止,这些指导务必清清楚楚。人们遵守同样的法律,而不是人人都在自己心中订立一套“法律”,这就要求每一起法律案件的判决符合最多数人的认识标准,建立共同的行为预期,实现社会善治。
昆山市震川路发生的持刀砍人案件持续引起关注。视频中,持刀威胁的刘某被骑车男子于某反击并砍伤致死,许多网友关注于某的行为是否构成“正当防卫”。
案件发生于交通出行最常见的情形,而别车、抖狠、拳脚相加这样的场景,又很容易让人荷尔蒙爆棚,产生强烈的“代入感”。网络上充满了义愤之辞,很多人表示要捐钱“为于某请律师”,并做无罪辩护。这些情绪不难理解,但如果回归法律讨论这起案件,还是需要让头脑先冷静下来。
就案件如何定性而言,是正当防卫、防卫过当还是特殊防卫等等,需要检察机关和法院认定。每一个关注此案的人都会有自己的理解,但司法是专业的,法律有法律的逻辑,必须保持客观,不能被舆论牵着鼻子走。人们关注此案,多是通过现场视频得出判断,但视频背后的大量细节还需要调查取证,监控视频并不能反映案件的全貌。
每一次热点案件的判决,都是一次普法的契机,会产生深远的影响,这一次也不例外。“正当防卫”与否固然需要法律专业定夺,但法律并不拒人于千里之外,再抽象的法理也源于日常的经验、感受,是通过人之常情、常理可以理解的。该案的审理最终就是一次关于“正当防卫”的普法,让人们在日常情形中能够理解何谓“正当防卫”,而不是使这一法律停留于玄奥的推理、辨析。
公平正义体现于每一起司法案件中。全面依法治国,就是让人民群众在每一起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义。这意味着,不仅每一起案件要确保公正判决,还要通过这一起起案件增进人们对法律的理解,强化人们对法律的认同感,使人们相信法律的公正,愿意寻求法律途径解决问题。
人们关注昆山案的判决结果,更是关心自己的命运。有网友说,大多数时候碰到这种情形,通常是“能躲就躲”“忍气吞声”,法治社会绝不允许这种“忍气吞声”,而是要为相信和坚守正义的人撑腰壮胆。法治社会,法律就是人们的行为预期,法律指导人的一言一行,什么是对、什么是错,什么可以做、什么应当禁止,这些指导务必清清楚楚。人们遵守同样的法律,而不是人人都在自己心中订立一套“法律”,这就要求每一起法律案件的判决符合最多数人的认识标准,建立共同的行为预期,实现社会善治。
我们相信检察机关和法院,相信昆山案一定会有一个公正的裁决,也希望该案的判决结果会在中国的法治进程中,树立一个“以案释法”的样本。(华智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