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点新闻

城市洋地名泛滥:故乡还是他乡?

来源: 半月谈网  作者:刘硕 宋晓东 梁建强 董建国
2018-08-30 17:30:42 
分享:

  当前,承载着中国地域文化、城市文化的地名不断遭受洋风侵袭,“曼哈顿”“威尼斯”“夏威夷”“耶鲁”“爱丁堡”等欧美地名纷纷落户中国。

  哪些洋地名最受宠

  早上在“威尼斯”起床,中午到“维也纳”办事,晚上在“曼哈顿”吃饭逛街,不出城也能“周游世界”……这是一些市民吐槽的“段子”,折射出多年来洋地名持续泛滥导致的社会尴尬。

  目前,洋地名在各地广泛存在,使用范围覆盖城市许多方面。以长春为例,多个房地产项目都以洋地名命名,如威尼斯花园、耶鲁印象、月潭爱丁堡、远洋戛纳小镇、益田瓦萨、万科惠斯勒小镇等,不仅名字洋气,部分楼盘的建筑风格也偏重欧美风。

  在福州,至少20余家楼盘用了洋名,以欧美各种“宫”最为受宠,如阳光凡尔赛宫、融信白宫、阳光白金汉宫等。此外,还有三盛托斯卡纳、三木诺丁山首府、阿波罗酒店、爱丁堡等。“有些小区明明很普通,非要扯上洋名,让人觉得很怪。”市民王女士说。

  半月谈记者梳理发现,在全国范围内,“曼哈顿”“巴黎”“塞纳河”“威尼斯”“地中海”“加州”等成为高频洋地名。在网络地图平台上搜索,各地地名、道路、机构名中,含有“曼哈顿”字样的达千余处,含有“巴黎”等字样的更多。在中部某城市,巴黎苑、巴黎春天、巴黎豪庭三个楼盘同时出现。

  半月谈记者了解到,尽管我国近年来多次提出要清理规范洋地名,但受经济利益驱使、迎合崇洋心态等影响,洋地名依然广泛存在。

  湖北省房地产经纪学会常务理事李国政认为,开发商为了在激烈的竞争中胜出,通常先在楼盘名字上动心思。但从长远来看,这些牵强附会、不知所云的项目名称,对项目本身和城市整体形象都是一种伤害。

  削弱城市认同、文化特色

  地名是城市的底蕴。武汉学者叶祝颐认为,地名中有时过境迁的烟雨沧桑,更有源远流长的文化积淀,“胡乱命名、改名,既剥夺了公众对公共资源管理的参与权,也给城市历史文化带来缺憾”。

  吉林省民政厅有关处室负责人表示,地名中饱含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承载着居民对本地文化的认同感,洋地名侵入严重削弱了这种认同感和文化传承。

  多地民政部门相关负责人表示,洋地名不仅容易导致认识混乱,也容易导致指示功能欠缺,对外来客商产生误导。

  “城市地名与相应建筑同属于城市文化的组成部分,现在小区命名往往与城市文化传统渐行渐远,甚至毫无关联。”北京大学社会学系教授夏学銮认为,这在一定程度反映出社会的价值取向以及民族文化本体性发生转变。

  福州大学社会学教授甘满堂认为,好的地名能唤起年轻一代对城市历史的兴趣,增强年轻一代对城市的认同感。“追逐洋地名,不仅容易迷失自我,还照见一种懒惰思维,更折射出一种文化的不自信。”

  别让洋地名迷了居民的眼

  地名是“城市的脸,市民的眼”,洋地名打了我国城市的脸,迷了居民的眼,应该得到及时纠正。

  我国早在1986年就颁布了《地名管理条例》,并在1996年颁布的《地名管理条例实施细则》中明确规定“不以外国人名、地名命名我国地名”,各地方近年来也逐步建立地名管理规章制度体系。即便如此,洋地名命名、使用依然活跃,凸显管理的约束力和有效性不足。

  多地民政区划地名管理部门工作人员反映,目前各地法规制度虽然不断完善,但国家层面的地名管理规章体系仍停留在上世纪,已经明显不符合当前需求,亟待调整完善,推动高位立法。

  一些主管部门负责人和专家学者认为,应在法律法规层面、综合整治层面、部门联动层面继续推进探索,推动民政与规划、建设、房管等部门协调沟通,建立提前介入机制和严格审验制度,在程序上严防洋地名泛滥。

  专家建议,还应打造地名文化品牌,挖掘地名文化底蕴,弘扬地名文化故事,倡导使用具有文化内涵的地名。(半月谈记者 刘硕 宋晓东 梁建强 董建国)

关键词:城市洋地名,文化,建筑责任编辑:芦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