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城评论 > 时事快评

现实版“小偷家族”很惨烈,收起你们的文青调调儿吧

来源: 长城网  作者:李勤余
2018-08-09 09:05:00 
分享:

  最近,在戛纳荣获金棕榈奖的日本电影《小偷家族》在国内上映。写实的剧情加上细腻的情感,让这部佳作颇受影迷的追捧。六位没有血缘关系的社会边缘人聚集在同一屋檐下,组成“小偷家族”。虽然他们只能以偷窃为生,但“家庭”成员间的相互扶持和关心,还是打动了不少荧幕前的观众。电影的剧情在后半段急转直下,影片结尾更在影迷中引起了争议:摧毁这个温情满满的“小偷家族”,是否只是因为一种社会偏见?

  就在这部电影尚在热映时,中国青年报冰点周刊为我们带来了现实版“小偷家族”的故事。22岁的流浪汉马昊与9岁大的“弟弟”亮亮,两人共同的身份是留守儿童。这对“兄弟”在幼年都遭遇了父母的抛弃,不同的是,亮亮被扔给了收废品的爷爷。而马昊则在15岁那年从寄养的叔叔家离开,一路流浪。两人分工明确,“哥哥”砸车偷窃,而“弟弟”则负责销赃。

马昊被捕半年后,亮亮回到了曾经的“家”。那里已被瓦砾和荒草覆盖。图片来源:中国青年报

  比起并不复杂的案情,更令读者印象深刻的,自然是两人间的“兄弟”情。一次,马昊悄悄地躲在了远处的草丛里,就为了看看亮亮“心里有没有我”。而他砸开商店窗户,只为了让“弟弟”能每天喝上牛奶。亮亮则对采访他的记者说道,“哥哥每天晚上都抱着我,我们一起看星星,他还给我讲故事。”

  这些细节很动人,但在让人感到温情之余,故事背后的惨烈,或许才是更坚硬的真相。

  电影《小偷家族》中的治关爱着“儿子”祥太,却又让他陷入了偷窃的泥潭。相同的情况,也发生在马昊身上。他承认,带着“弟弟”偷窃,是因为他不用负法律责任。而且如果被抓住了,也会得到别人的同情。和电影中的“小偷家族”一样,真情和利益关系同时存在于这对“兄弟”之间。只要还在偷窃,他们终将分离;只要是在互相利用,他们终究不会成为真正的兄弟。在残酷的现实前,表面上的温情脉脉丝毫无助于两人的生活,也不会给他们带来丝毫希望。说到底,不能战胜贫穷,再多的温情也只是一种矫饰罢了。

  是谁让马昊和亮亮陷入如此窘境?答案看似简单,是不关心他们的父母,是疏于照顾亮亮的爷爷。但追问一句,这些家长又在做什么呢?现实情况是,他们同样饱受贫穷之苦,不得不为生计而奔波。留守儿童所面临的困境,或许是现代化不得不付出的代价,但对马昊和亮亮这样的个体而言,未免太过沉重。

  从报道中不难看出,亮亮的爷爷不仅不理解亮亮的心理需求,也已经无力照顾自己的孙子。那么,谁能肩负起照顾亮亮的责任呢?很明显,马昊绝不是合适的人选。亮亮,不过是昨日的马昊。

  无独有偶,就在不久前,曾经身为网红的“杀鱼弟”小孟服下百草枯自尽的消息,也让我们见识了贫穷的淫威。只知打骂孩子,让其辍学杀鱼,我们完全有理由批评小孟的父母不懂教育的真谛。但现实是,贫穷让他们更容易被短期利益所诱惑,也让他们的眼界更狭窄,思想更封闭。与校园无缘,又被束缚在这样的家庭中,小孟服毒的悲剧,似乎有几分宿命的味道。

《小偷家族》剧照。

  被《小偷家族》的温情所感染的观众,仍然大有人在。但这多少是一种有些滑稽的场景:一边享受着中产生活的优越,一边希望社会边缘人所组成的“小偷家族”不要解散,只要他们有“温情”就好。电影里,一“家”人相偎相依,共同观赏看不见的烟火的场面固然温暖,贫穷和困苦,才是这些社会边缘人每天身处的冰冷现实。

  要挽救亮亮、马昊所代表的弱势群体,必须形成常态化的机制。正如办案民警所言,预防很重要,但绝不是公安一家可以承担的。需要司法部门、孩子的家庭乃至全社会形成合力。在他们还没有得到社会足够的关心和帮助之前,不妨把所谓的温情调调儿都收起来吧。(李勤余)

关键词:小偷家族,电影,温情责任编辑:芦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