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城评论 > 激扬河北

42年过去了,我们该如何记住唐山大地震

来源: 长城网  作者:胡印斌
2018-07-28 16:24:36 
分享:

  公元1976年7月28日3时42分,河北唐山市发生了Ms7.8级强震,震中烈度达1度。转瞬之间,一个百万人口的城市变成了一片废墟。从如今河北理工大学依然残留的部分废墟,人们可以粗略感知那场地震的惨烈。

  及至2008年5月12日汶川地震爆发后,借助现代的传播手段,人们可以看到远在千里之外震区的点点滴滴,这才真切地体察到大地震究竟意味着什么。

唐山大地震后景象。资料图片

  也只是因为有着这样一个“参照系”,人们才发现,之前我们对于唐山大地震的理解,委实太乐观、太单面、也太大而化之了!以至于在一派“山崩地裂无所惧,泰山压顶不弯腰”的豪迈情怀中,忽略了个体的伤痛、人性的色彩,乃至一代人的记忆阴霾。

  我至今还记得,一位幸存者自述此后几十年都不敢拉上窗帘睡觉。至于那些腰椎受伤的截瘫者,则终其一生都在病痛与回忆的折磨中苦捱苦撑。

  我们当然应该记住灾难爆发后同步爆发的爱心救援,记住来自全国各地的无私帮助,记住唐山人由于惨痛灾难而激发的内生动力……但同时,也应该记住灾难对个体的灼伤,记住灾难带给人们的痛切记忆,以及由此而产生对大自然的敬畏,强化对未知领域的认知。

  地震就是一个认识的原点。有了这样一个原点,人们可以张开惺忪的睡眼,打量身边这个平淡无奇却有时露出峥嵘的世界。有人说了,正如5·12前后,四川人不一样了一样,7·28前后,唐山人也不一样,变化的可能是行为方式、处世手段,而不变的则是我们沧桑的内心。

地震罹难者纪念墙。记者 耿佳 摄

  我们理应更加认真地审视灾难、敬畏生命。要知道,灾难从来不是虚幻、也不是整体,而是由一个个生命个体连缀而成。当你站在地震墙下,目视手触那一个个真切的名字时,张王李赵……你才会发现,地震是一种怎样真实的存在。你的经验世界,也会因为这种个体细节而获得悲怆的质感,那是一种怎样的伤恸。

  我们也应真正从地震中汲取教训,并使之成为嗣后构建新的城市、新的经验框架时的宝贵借鉴。城市人口密集,一旦发生破坏性地震,若没有未雨绸缪,后果必将不堪设想。我们能不能在新的城市建设中更多考虑一下疏阔、开放、便于逃生的理念?对于中小学校这类建筑,我们又将如何保障建筑质量,以确保灾难来临时保全孩子们的生命?

  还有,我们如何将灾难自救意识真正灌输给每一个人,成为人们的自觉意识而非演戏时的做做样子?

  灾难从来不应被作为机会。灾难意识首先是真实的、自省的、反思的。审视和追问,检视和改善,是灾难意识中的重要环节,也是人类减少伤害的必由之路。

  今天又逢7·28,唐山大地震四十二周年的祭日。这一天,唐山大街小巷到处是百姓自发点燃的街头香火,纪念碑广场满满是沉默的人群。这一天,悲伤之海淹没了整个城市。隔着几十载春秋,我们应该会察觉到,唐山大地震其实从来都没有走远,也不会走远。(胡印斌)

关键词:唐山大地震,42年,祭日责任编辑:芦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