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北京市职称评审制度的新变化引来了多家媒体的关注。据了解,作为职称制度改革的重要内容,北京市首批正高级经济师和正高级会计师的职称评审实现了三个“首次”,即首次增设经济、会计两个系列的正高级职称,并为高层次人才建立破格申报通道;首次使用职称分类评价标准,突出干什么、评什么;首次推行职称评审代表作制度,从评论文改为评成果。在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方兴未艾之际,用好人才这个第一资源,方能在创新领域的激烈竞争中抢抓机遇、占据优势。以职称评审制度为突破口,进一步夯实人才培育管理的制度基础,对于凝聚创新人才、激励人才发展而言无疑具有重要的示范意义。
水不激不跃,人不激不奋。人才驱动的关键在于强化激励。就此次北京市评审制度改革的几处亮点来看,无论是增设正高级职称,还是采用分类评价标准,都体现了人才评价体系在科学性与完备性方面的不断优化。而首次采用代表作评审、弱化论文答辩,则在更深层意义上为人才评价管理工作树立了正确的价值导向。
人才评价客不客观、公不公正,最终要靠成果说话。干出了实实在在的成绩,收到了实实在在的效果,比什么都更能说明人才价值,比什么都更能擦亮人才这块“金字招牌”。论文答辩作为一种评价方式,在规范性与合理性上自然有其独到之处,在长期实践中,也为人才评价工作确立了规范流程,实现了质量把控。然而,成果认定无法拘泥于简单的形式规范,除了论文写作之外,实际的项目经验或科研转化都可以从不同角度反映出创新成果的重要价值。过分注重论文答辩的规范要求,反而会使原创性与创新性让位于数量或指标的硬性规定。就像有专家指出的那样,“我们生产的很多论文表面上看来好像数量很多、规模很大,但是并不包含真正有意义的内容”。因此,从论文大国走向创新强国,势必要改变唯论文、唯学历、唯奖项的倾向,把高质量的人才评价工作真正建立在对创新成果的强调之上。
此番职称评审代表作制的落地,意味着今后申报人可以在论文、论著、研究报告、项目报告、发展规划等成果中,任选一项最能体现自己能力水平的代表作提交职称评审。从论文“单选题”变为成果“多选题”,这一改变让企业发展规划、项目报告、研究报告等许多既经过长期思考与实践检验,又不同于论文形式的创新成果逐渐从幕后走向台前,为更加全面地评估人才价值提供了可行方式。用看得见、摸得着的成果比拼才智、赢得认可,用科学合理的评价体系坚守住创新创造的价值取向,所谓“广开进贤之路,广纳天下英才”概莫如是。(毛梓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