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湖北某高校博士张晨(化名)在网上找“中介”在“C刊”(某核心期刊)发表论文的愿望破灭了,还被淘宝卖家骗去了5.2万元积蓄。近日,安徽省芜湖市公安局弋江分局民警联系上张晨,告诉她骗子已经在安徽被抓获,并为她追回了1万多元的损失。(《中国青年报》7月10日)
在张晨那里,被芜湖警方追回的这1万多元,其实早已被视为“坏账”,准备不予理会了。在确信被骗去5万多元之后,张晨并没有选择报警。据她自述,是担心这个事情传开影响到自己毕业。此番被警察找上门,于她而言,究竟是意外之喜还是飞来横祸,并未可知。淘宝店铺招摇撞骗被抓,自有法律的惩处,而张晨这样的利益受损者,难道仅仅只是“受害者”一副面容吗?事实上,已有不少网友对张晨冷嘲热讽,还有网友留言称,不知道这算不算学术造假?
网友的质疑并非没有道理。其一,尽管没有成功,张晨的行为仍属涉嫌买卖论文。知假而买假,一篇不够买两篇,一再炮制所谓的学术成果,并试图以此获取工作机会,这样的行为并无正当性。
从报道可知,张晨所读专业有硬性要求,读博期间必须在“C刊”发两篇论文才可顺利毕业,但她已完成了这个额度,按道理讲,已经迈过了毕业的门槛,大可不必再去找中介代写代发论文。她自己说多发几篇对找工作有好处,问题是,这样弄虚作假炮制出来的“C刊”论文,究竟有多少学术价值?
其二,张晨随随便便支付5.2万元买论文,尽管也有怀疑,但照付不误,足见此类现象比较普遍,甚至已经成为一种心照不宣的“潜规则”,其对学术风气造成的负面影响可想而知。
论文是学术思想的结晶,是一个学者的立身之本。然而,在当下,很多人谈论起论文,就好像它是一件与己完全无关的马甲,需要时可以不择手段搞来,不需要时立马扔掉。这样的学术风气如何让公众心存敬意?
当然,当下的学术评价体系或许存在一些问题,比如过于追求论文的数量,设置一些不太合理的指标,但治学者缺乏独立精神与判断能力,或者明明没有从事学术工作的能力却硬要挤进来,乃至为此不惜弄虚作假、欺世盗名,则是需要反省的。“读圣贤书,所学何事?”既然想戴上那顶博士帽,就应该有起码的德行与操守。(斯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