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郑州市“小升初”试题甫一公布,网上立马炸开了锅。对今年涉及语文、英语的“博物院套餐”式试题,不少家长纷纷表示“懵圈”,更有家长表示“我跟娃连博物院大门都没进过”,也有考生及家长认为试题“正对胃口”,通过考试进行文化科普让人耳目一新,值得提倡。
初看题,似乎被吓了一跳,小升初考试怎么考的全是高深的博物馆知识,再仔细审视每一道题,才发现其实只是形式上的变化,不过是套上河南博物馆的壳子,增加的是阅读量和跨学科运用能力。考试内容也并没有超出考纲,对于即使没有去过博物馆的学生,灵活运用知识点,一样也可以答得出。
但这样一份内容上耳目一新的考卷着实把家长们吓了一跳。尤其是对内心要求素质教育,实践中还奉行着读书就是死记硬背的家长们一个警钟。因为在常规思路里,在应试教育的催化下,所有题目都有套路,即使阅读理解也有套路和标准答案,只要多刷题就容易得高分的规律,在教学以及各大培训机构中屡试不爽,教给套路和解题方法代替了学生的自我创新和自主思考,但就是效果好。
其实,是素质教育还是应试教育,唯一的指挥棒就是选拔标准。现在选拔的形式忽然变得大不同前,家长们更多担心的是,教学创新是否跟得上考试形式的突变。
由于受到传统观念和应试教育的影响,使得一些教师在语文教学中只注重基础词、句的教学,忽视阅读教学。最近我就听一位朋友说,暑假给孩子补习语文,补习的不是阅读,而是阅读理解。而这位朋友夫妻俩都是文字工作者,却对孩子的语文阅读理解爱莫能助。
虽然教改是不可逆转的洪流,但一些考试形态、试题结构、题型和内容仍表现出僵化和模式化,尤其被大家广为吐槽的阅读理解标准答案,更是陷入一种怪圈。去年著名作家周国平出了一本书《试卷中的周国平:对标准答案说不》,叫板语文阅读理解题。中青报也曾刊登过一篇《我是作者,却答不准文章的“作者原意”》的短评,该文作者提到,自己一篇报道被选用为阅读理解的材料,这道12分的题目,他自己最多只能拿到6分。阅读理解题不但没法检测有没有多读书,而且也不能真正检测理解能力。在现实中,传统的课堂教学,把内容分解成上百个知识点、能力点,围绕知识点、能力点设计大量练习题,让学生反复机械地做练习,造成了课程的繁、难、深、多,而实际收效甚微。
而这样一份测评试卷其实就是大语文教育理念的体现。评价内容的设计将所有的知识与能力考察都融入在了情境中,不是孤立考察对知识的识记。整个评价关注的是学生的阅读能力,高阶思维能力,科学探究能力与综合实践能力。
无论是高考中的语文大改革、小学语文教材的大换血,还是“诗词大会”的异常火爆,都在告诉我们“大语文”时代的到来。正如陶行知先生说:“是生活就是教育,不是生活就不是教育。”大语文的外延几乎与生活的外延相等。郑州这次小升初考试就提供了一次非常好的跨学科学习的案例。不仅仅是走进博物院,更多的是走进生活,走进不同的学习场所,让自己所学的知识“活”起来。考卷变脸了,那么,过去封闭僵化的“小语文”教学是否也在变为开放的、与社会生活紧密相联的“大语文”教育。教育内核随着考试形态改变,才能让家长们面对这样的试卷不再大惊小怪。(陈进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