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点击

“熊孩子”出没与好妈妈的教养

来源: 工人日报  作者:
2018-06-30 10:09:23 
分享:

  好妈妈不经意的善意与克制可能塑造着下一代的灵魂,而溺爱与放纵也在摧毁着下一代的身心。如果妈妈护短,“熊孩子”接收到的信息就可能是,我不需要遵守规则,不需要对自己的行为负责。而教育得法、得当就会引导孩子树立规则意识,懂得不妨碍他人、尊重他人、遵守公共场所秩序,知道做了错事应当负责。

  最近两则有关教育的新闻形成了鲜明对比:一是“熊孩子”在电梯里小便,妈妈让小孩写了一份检查,发到业主群里给大伙道歉,并且每天由孩子父亲监督孩子打扫电梯一个月。一则是两个小孩抢玩具,一名妈妈加入战斗,连续掌掴对方小孩。

  教育“熊孩子”的妈妈获得了从业主群到网友的集体点赞,被称为“教科书式的教育”,另一位妈妈则不仅被警察“约谈”,还被一致批评“以大欺小,教出来的小孩也不怎么样。”

  人们对现实中“熊大人”教育孩子不当的愤慨,代表着我们在教养上的一种迷思:曾经的文明古国,家庭教育出了什么问题?对好妈妈教育方法的美誉代表着我们在道德水准提高上的一种期待:好的家庭教育能拉高社会文明程度。

  好奇心强、淘气顽皮、求知欲和探索欲强烈,对正值热切与世界联通的孩子来说,并不稀奇。但如果好奇没有规则、顽皮不守规矩、探索意味着破坏公共秩序,就是“熊孩子”了。每每孩子犯错,周围的目光都会聚焦于家长会怎么做。是替他辩解“孩子小,别跟他计较”,还是对孩子进行管束教育,严肃纠正其错误,是一道妈妈必答题,妈妈的智慧与教养影响着孩子成长成人的质量。

  梁晓声曾这样概括“文化”二字:植根于内心的修养,无需提醒的自觉,以约束为前提的自由,为别人着想的善良。现在这个标准被很多人用来解释教养。通俗地说,教养是教人如何做一个人,如何去尊重别人,如何遵守社会道德。

  家庭教育是教养的起点。在孩子正式步入社会之前,简单的是非对错、规矩原则、礼貌谈吐,大多是从家庭中观察和模仿而来。好妈妈要让孩子习得好教养,更多的要靠言传身教润物细无声——可以是在公众场合不大声说话、礼让老人先行,也可以是自觉捡起地上的垃圾、跟被打扰的人说一声“对不起”……

  黄昆岩教授在《谈教养》中开篇明义:教养没有清晰的轮廓与外貌。他引用一位19世纪英国诗人的诗,用“风”来比喻教养:你和我都没有见过风,但是当树叶在树上哆嗦的时候,风正和我们擦身而过。

  教养的“风”在我们生活的细节中,好妈妈不经意的善意与克制可能塑造着下一代的灵魂,而溺爱与放纵也在摧毁着下一代的身心。如果妈妈护短,“熊孩子”接收到的信息就可能是,我不需要理性、不需要考虑后果,也不需要遵守规则,不需要对自己的行为负责。而教育得法、得当就会引导孩子树立规则意识,懂得不妨碍他人、尊重他人、遵守公共场所秩序,知道做了错事应当负责。

  毕淑敏说:“教养是细水长流的,具有某种坚定的流向和既定的轨道性。”教养是后天养成的品质,养成后深植于我们的骨髓。展现教养等于展现灵魂的模样,展示社会的文明水准。

  我相信,多一个有教养的好妈妈,就会少一个不懂规矩的“熊孩子”。

关键词:评论,熊孩子,家庭教育责任编辑:宋宇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