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1日是广西玉林狗肉节开幕的日子。有媒体报道说,早在狗肉节之前,全球各地就已经出现了谴责和抵制行动,据说,仅在网络上联署抵制的就有300多万之众。
图/大河报
恐怕没有一个节日会像狗肉节或者说吃狗肉这样,能引起如此大范围、如此众多争议的了。在“汉城(首尔前称)奥运会”前,韩国人吃狗肉的习俗曾引起全世界范围内的争议,质疑者和反感这个习俗的世界各地民众甚至发起了抵制“汉城奥运会”的呼吁,并得到了超乎想象的响应。正是在这个压力之下,许多韩国餐馆或摘招牌或改菜单,不得不忍痛割爱。并且,韩国自此也不再以吃狗肉的习俗而著名于世。及至韩日(足球)世界杯(2002年),起码在世界杯赛场所在地,以狗肉为菜肴的餐馆已然难觅。
实际上,不仅在韩国,即使在中国一些地方,狗肉餐馆的消失也同样是外来冲力作用的结果。对外开放程度越大,与世界其他地方发生各种各样联系越多的地方,狗肉餐馆就越是难以存在。甚至在北京,就在十几年前,民族文化宫对面的长安街旁,还有一家著名的狗肉餐馆的招牌赫然在列。这家餐馆在移出繁华显眼地段后,也不再以狗肉作为招徕,现在则已不知所踪。
越是开放的地方,就越是有可能且从现实看也必然要放弃吃狗肉这个“爱好”,这实际上是人们的口腹之需向价值认同的妥协。所谓开放,从某种角度而言,就是向多种选择开放,就是为人们引进生产、生活和行为的多种可能性。但是,这些选择,这些可能性,却是建基于某些价值之上的,进行选择的前提和实现可能性的前提是对某些基本价值的认同;如果没有这种最基本的认同,就必须在这些价值中进行甄别、取舍、妥协以形成起码的价值认同。这些起码的价值认同,是建构人们合作基础的最大公约数。
图/大河报
无论在国外还是在中国,移风易俗弃吃狗肉的发生,不是因为狗肉的味道变得难以下咽了,也不是因为狗肉变得稀缺不可获取了,而是人们作出改变摄取蛋白质的途径以向对立的价值作出妥协,由此形成对某些价值的认同。这种价值认同的必要性,在存在多种选择——有时是以非此即彼形式出现——的情况下,才带有以“自愿”形式显现出来的实质性的强迫。
从价值多样及其进阶的历史看,人类从游牧狩猎、茹毛饮血,到驯养动物、栽培作物,既是生产方式的进步,也是摄取食物方式的改变。蛋白质来源及其选择,是人类某些价值形成和确定的过程。由同类不相食始,人类在动物蛋白的选择过程中,越来越多地带有价值的成分。当然,同类不相食并不意味着放弃从其他种类的动物身上摄取蛋白质。说到底,这种选择,不是在要不要摄取动物蛋白质之间进行选择,而是在摄取什么种类动物的蛋白质之间作出选择。
正是因此,食人藩落才被作为恐怖和野蛮的象征而出现在传说当中。显然,人们在定位食人藩落为野蛮时,并没有否定食人藩落摄取动物蛋白质的正当性,而是否定其与人类普遍价值相悖的动物蛋白质摄取方式和途径。同样,同类不相食与不吃狗肉,也并不是否定人类从动物身上摄取蛋白质的正当性,而是如何以更加远离野蛮意象、以更大多数人认同的文明概念形成或认同最基本的共同价值,从而不致因动物蛋白质的摄取方式和途径而引发社会价值冲突。
玉林狗肉节,也必定在玉林开放度提高、对外交往面扩大的过程中,逐渐归于沉寂乃至于消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