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城评论 > 时事快评

让端午文化流淌在每一个华人心中

来源: 长城网  作者:边建军
2018-06-17 11:13:00 
分享:

端午节包粽子。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端午临中夏,时清日复长。”斯时天色晴明,草长莺飞,万物繁盛,端午节要到了。

  在历史长河中,一个节日的形成是人与岁月长期打磨的结果。端午节作为中国传统四大节日之一,具有深厚的文化内涵和历史底蕴。据有关文献记载,端午节起源于中国,最初是古代百越地区部族举行龙图腾祭祀的日子,后来是纪念屈原忠君爱国的日子。屈原是一位伟大而又不朽的往圣先贤,其生平事迹和文学作品所体现的爱国精神和高尚情操,既是端午文化最为宝贵的高贵品质,也是中华民族念兹在兹的优美价值。千百年来,古人每年在五月初五这天纪念屈原,周而复始、从未间断,并与农耕生活相适应,形成一系列民俗习惯,如包粽子、戴香包、挂菖蒲、赛龙舟等。

  然而,随着时光流逝、社会变迁,插艾挂菖、祭龙、祭屈这些传统的过节形式与现代生活渐行渐远。除了几个粽子、一天假期,很多人似乎淡忘了端午背后的历史文化内涵。尽管物质形式是传统节日传承的载体,但作为传统节日灵魂的精神内涵不应该被遗忘,身为传统文化的继承者,更应该熟知、热爱,过好端午节这个传统节日。

  端午承载着爱国主义精神。两千多年前,汨罗江畔那个峨冠博带、踽踽独行的屈子,已经把忧国忧民、以身许国的民族精神深深镌入历史的夜空。屈原是春秋时期楚怀王的大臣。他倡导举贤授能,富国强兵,力主联齐抗秦,遭到贵族子兰等人的强烈反对,遭谗去职,被赶出都城,流放到沅、湘流域。他在流放中,写下了忧国忧民的《离骚》《九歌》《天问》等不朽诗篇。公元前278年,秦军攻破楚国京都。屈原眼看自己的祖国被侵略,心如刀割,但是始终不忍舍弃自己的祖国,五月五日,抱石投汨罗江身亡,以自己的生命谱写了一曲壮丽的爱国主义乐章。屈原对祖国的拳拳之心,千百年来为人们所称道,成为一代代中华儿女矢志报国的精神标杆。纪念屈原,就是在弘扬和传承中华民族的爱国主义精神,这是端午节的灵魂。正如习近平总书记说的那样:“若能激活蕴藏于心底的爱国基因,不仅个人梦想会更加灿烂,民族复兴的中国梦也将更加触手可及”。

  端午浸润着中华文化力量。端午之所以历经2000多年经久不衰,传统文化功不可没。端午的文化传承首在民俗的继承,五彩斑斓的民俗活动,是端午节一大特色。吃粽子、赛龙舟有了时代特色。端午的文化传承还在于诗词的流传,有记载的端午诗词不下几十首。陆游的“重五山村好,榴花忽已繁”,是对端午节气的描写;苏轼的“轻汗微微透碧纨,明朝端午浴芳兰”是对端午风俗的记载;文秀的“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张耒的“竞渡深悲千载冤,忠魂一去讵能还”等表达了对屈原的感怀……这些流传至今的岁月芬芳,因作者的名气和本身的朗朗上口而被人们代代传颂。随着端午节在中华儿女一代又一代的传承中,逐渐形成了一种端午节文化,反映出中华儿女对文化的认知。比如人们在赛龙舟比赛中的团结统一,顽强拼搏的积极态度,这是中华儿女文化价值的体现,也是中国民族文化对外的展示。

  端午节是全世界华人的节日。弘扬端午文化,是为了塑造中国人的文化认同和身份认同,打造最持久、最深沉的文化自觉、文化自信。在这传统节日里,我们不仅仅要品味舌尖上的粽香,更应重拾传统文化,汲取忠贞爱国的精神力量,让端午节在华人的心中更加牢固与神圣!(边建军)

更多精彩内容,关注“长城评论”官方微信公众号

关键词:文化,文化,价值责任编辑:冯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