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中央和地方财政加大脱贫攻坚投入,发挥了政府投入在脱贫攻坚中的主体和主导作用。随着脱贫攻坚工作不断深入,新情况不断出现,客观上对扶贫资金管理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将绩效管理这一提高国家治理水平的重要方式应用到扶贫领域,能为我国扶贫事业增添亮丽一笔——国务院办公厅近日转发财政部、国务院扶贫办、国家发展改革委《扶贫项目资金绩效管理办法》(以下简称《办法》),以切实加强财政扶贫项目资金管理,落实资金监管责任,提高资金使用效益。
近些年来,随着各级各地财政资金支持扶贫力度的不断加大,相关扶贫项目资金可谓体量巨大,比如仅中央一级,2013年至2017年累计补助地方就达2787亿元,年均增长22.7%。但是,不少地方在扶贫项目资金的绩效管理上却没有有效的资金投放效果评价制度,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扶贫项目财政资金的监督、使用效率和绩效凸显。在这种情况下,国家此次《办法》的出台,对扶贫项目资金绩效的科学管理,无疑非常必要和及时,值得肯定与期待。
所谓扶贫项目资金绩效管理,简单来说就是监督扶贫项目资金如何尽可能高效地利用和发挥扶贫带贫效果。事实上,对扶贫项目资金绩效管理,此前不少地方也都进行了不少积极的有益探索,比如事前严格审批财政投资和参与项目的可行性和科学性、有效性,扶贫项目资金专款专用和单独建账,成立项目专班推进项目实施;事中、事后定时严格无缝跟进审计项目资金的使用等,这都在很大程度上确保了财政扶贫专项资金的快速投入使用,高效发挥了作用。
但笔者以为,由于以往地方制度的不够系统等原因,以往扶贫项目资金绩效的发挥,也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一是由于一些扶贫项目资金在前期的投入和项目确定上,缺乏基层扶贫人员和贫困群众的有效参与,让一些扶贫项目在落地实施上并不是很准确,并没有用到最需要的地方。二是在项目资金绩效的评估上,由于缺乏基层群众的参与,相关的绩效评估在一定程度上存在不够客观的成分,也就相应地缺乏一些社会公信力。
基层群众作为基层扶贫的参与者和见证者,甚至是受益者,也是最熟悉情况和最有权的发言者,让他们尤其是贫困群众参与到扶贫项目资金绩效管理的评价当中来,在绩效评价的可信性、公平性和真实性上,无疑会得到一定的提升。
更关键的是,通过基层群众参与扶贫项目资金绩效管理或打分,会倒逼有关方面在项目的确定和资金的投放上,更加谨慎、精准、科学,尽量严防这些资金在使用过程中的“跑冒滴漏”等问题,最大可能提升政府有限扶贫项目资金的使用效率和带贫效果,尽可能发挥扶贫过程中四两拨千斤的效果,尽可能促进扶贫各项工作的深入开展。
因此,国家此次出台《办法》,强化在扶贫项目资金的绩效管理,在具体落实中,不管我们采取什么方式和方法,进行多周全的安排,但绝对不能缺少的一方面就是要在绩效评价安排上,必须统筹安排一定的措施和途径(最好是暗访等不公开途径),切实让基层群众参与到评分当中来,并要占一定的分数比重。这是提升扶贫项目资金绩效管理公平、公正的需要,更是民主的需要。(余明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