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资料图。
近日,广东省纪委监委通报了一起扶贫领域违纪违法典型问题。原来,为骗取孤儿补助金,廉江一村支书竟把自己的两个孙子写成“孤儿”,最后遭到群众举报,丑闻被曝光于众,当地群众愤恨“不可思议”,该村支书亦忏悔“财迷心窍”。
根据当地纪委公布的调查结果,该村支书填报的两名所谓“孤儿”,其监护人都是他们的父母,而且通过走访,孩子的父母目前也还健在,根本不是孤儿。然而,村干部正是凭借这样的虚假材料,堂而皇之地骗取了5万多元孤儿补助金,背后暴露出的问题不得不令人深思。
在中国人的传统思维意识下,“孤儿”一词绝非吉祥表述,恐怕鲜有人愿意让自己或自己的子女晚辈成为孤儿。但为了领取补助金,有人竟然巧立名目、挖空心思,宁愿冒着“悖天犯祖”之名,也要动一下扶贫“奶酪”,真可谓无所不用其极。
眼下,随着脱贫攻坚逐步深入,党和政府的各项惠民政策密集出台,来自不同渠道的扶贫资金不断增加,为贫困百姓摘帽脱贫提供了重要保障。可以说,扶贫资金既是老百姓的“生命钱”,也是贫困群众脱贫致富的“启明灯”。按理讲,钱袋子里的每一分钱都不能乱花,更容不得动手脚、玩猫腻。
然而,具体到基层落实层面,党的扶贫政策在不少地方已被层层扒皮,扶贫领域腐败问题易发多发,而且花样繁多、性质恶劣、毫无底线。部分基层干部在扶贫资金管理上虚报冒领、贪污挪用,在救济补助、社会保障和物资分配上优亲厚友、吃拿卡要,成了脱贫攻坚路上的“贪蝇蛀虫”,实在是令人痛心。
冒充的“孤儿”如愿得到“救助”。表面上看,是由于当地村干部为民服务宗旨意识缺失、法纪观念淡薄、价值观扭曲、村务公开公示不透明造成的。但问题的背后,仍然存在地方主管部门的失责失守,暴露出扶贫资金管理使用上存在漏洞短板。试想,如果相关部门对“孤儿”身份回访调查、严格把关,此类事情是否能够少发生甚至不发生?
我们应该意识到,从全国来看,扶贫资金被侵占已不是个例,更绝非小事,容不得半点敷衍和马虎。因此,做好扶贫工作不仅需要增强基层党员干部党性修养和法制观念,还需要建立健全扶贫工作公示公开制度,强化主体责任、完善资金监管,确保扶贫资金真正用在扶贫对象身上,切实做到真扶贫、扶真贫。
当前,正值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扶贫工作直接关系到这一目标能否实现。广大基层干部是打赢脱贫攻坚战的领头雁和排头兵,只有牢记使命、俯下身子、巧干苦干,才能披荆斩棘、打开新局,最终带领群众真正拔穷根、摘穷帽、奔小康。(张天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