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日报》的微信公众号最近刊发了一篇文章,说的是一位基层干部在微信中描述了其沦为“微信工作群奴”的状态:多个部门的微信工作群每日必报到并传报相关材料;他的“副包”(即包村工作副手),每次出门要带五部工作手机,里面是各部门不同的工作系统要填报,所有手机24小时保持开机……
自电脑诞生后,现代化办公就一直被寄予厚望,而它真正变得高效和普及的时候,还是在智能手机出现之后。可在像这位吐槽者一样的基层干部眼中,被手机包围的“现代化办公”,不仅没有想象中的便利,反倒徒增了烦恼和负担:综治网格员专用手机、统计员专用手机、扶贫干部专用手机、农业综合服务员专用手机、纪检干部专用手机……且每个手机配一个App,还有那些永远看不过来的微信工作群。这位吐槽者将“现代办公条件”称为基层干部的“坑”,应该不算夸张。
在普遍追求“让信息多跑,让人少跑”的今天,一个基层干部下乡,却要同时带五部手机才能完成工作,每个部门甚至每种工作都要发一部专用手机,开发一个App,这无疑成了数字时代的新“割据”,不无黑色幽默的意味。
这种状态,不仅给基层干部造成负担,令相当一部分工作精力被耗在应付信息处理上,也增加了财政负担。每个部门都配备一部专用手机,开发一个App,这是否会加剧采购腐败,也是一个值得重视的问题。可以说,这不仅是形式主义的问题,还指向相关财政支出是否合理,是否真正把钱花到了刀刃上。可以作为参照的是,恐怕不会有哪个追求效率的商业公司,会给员工配备这么多手机。
为什么不能用一个专用手机、一个专用App?从技术角度,这完全不是难事,手机太多,信息处理不过来,这也与手机无关,根本问题还是出在观念上。预防形式主义,改变工作作风,不是说换了个工具,将线下工作搬到网上,就大功告成了。由于各种网络应用层出不穷,如果行政观念和管理理念不能与时俱进,技术和工具反过来会制造更多“牢笼”和束缚,成为形式主义的“帮凶”。
除了要同时携带多部手机出门,随时注意手机里的工作动态,基层干部还得拿手机为自己的工作留痕:“现在去下乡,进村第一件事,不是去村委会布置工作,而是先到挂点的贫困户家去和他合个影,然后再找手机信号、找GPS信号,因为要手机扶贫App签到,上传帮扶日志和照片。这叫:工作留痕。”
“工作留痕”,既便于随时记录工作的进展,也能对基层干部的工作形成监督,其初衷不难理解。只是,这种“合影+签到”的做法,美其名曰“工作留痕”,实际上不过是另一种打卡。因为这种程序化的要求,虽说可能增加了对基层干部的监督,在另一面却难免制造不信任感,弱化基层干部的主观能动性和工作积极性,甚至助长“按部就班”的暗示。其中的利弊得失,必须谨慎权衡。再者,合影还得要求村民配合。何况,一些地方连手机信号都不好,一刀切的要求“留痕”,也有失人性化和灵活。
在多数人谈如何防手机沉迷的今天,出门带五部手机、24小时不关机的基层干部,恐怕想不“沉迷”都难。这实质是落后的行政理念与先进的工具之间发生冲突的必然。手机以及各种现代化办公工具的使用,本身是大势所趋,但关键是如何用。若思维、观念没转变,使用的工具再现代化,也难以跳出原有的形式主义之坑,更难言进步。这位基层干部的“吐槽”,到底具有多大的代表性,值得各地政府和部门聆听与排查。这也提醒那些致力于现代化办公的基层政府与部门,推广现代化办公,要换工具,更得换“脑”。(朱昌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