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央视财经《经济半小时》栏目曝光河南安阳市内黄县产值百亿的陶瓷产业园带来的污染问题。附近村民说,陶瓷厂一开工,周围庄稼全死了,30多米地下水黑乎乎无法饮用,百姓们叫苦不迭。然而记者调查发现,因为收了企业的钱,村民却不愿反映问题。(4月20日澎湃新闻)
这几天,央视接连曝光多家“污染大户”,其中的每一起,都可以用触目惊心来形容。在加大生态环境保护治理力度的当下,山西洪洞环保局副局长称受害村民“活该”,江苏灌云民众对污染企业“宁可毒死,不能穷死”的调侃,更是令人愕然!
回看被曝光的环境污染事件,它们似有一个共同点,这就是相关企业以金钱或其它手段,买通了当地村委会和村民,使之放弃举报。而大量事实也一再证明,非法排污企业的钱,既能让手握公权力的“鬼”为之推磨,也能让深受其害的民众心甘情愿地“饮鸩止渴”。
不难看出,在这些事件中,由于金钱的作用,各方利益诉求达成了某种默契——涉事村委、村民,在把钱装进口袋的同时,捂起了鼻子,也捂起了嘴巴:不反映,钱可以照拿;反映了,钱可能泡汤,在一个本就缺钱的地方,谁愿意自断“财路”?
排污企业也乐此不疲,只须从高额利润中拿出一小块,即可让村民不投诉,让某些村干部为其卖力甚至充当“打手”。这也消除了可能被举报、被处罚的“灾”。
地方政府则可以借此垫高GDP,并可“理直气壮”地说,拿了人家的钱,就要接受污染,这是“两清”。有了如此混账的执法理念,官员口无遮拦,“雷语”频出,也就不难理解了。山西省洪洞县环保局副局长王新森面对记者称:村干部拿了钱,村民活该!这正是对这一理念的生动注脚。
事实上,不少地方的环境执法思维仍停留在“民不告官不究”的“守株待兔”阶段。又因为环保往往存在着取证难、举报风险大等因素,非利益直接相关方的其他民众参与公益诉讼的积极性远未充分激发出来。
这样一来,一种被扭曲的底层利益格局就很容易形成并固化,成为阻碍环保的羁绊,长期为害却游离于治理视线之外。这一现象值得警惕。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必须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两山”发展观、政绩观、财富观、价值观,必更加深入人心。在此背景下,一切污染环境的不法行为,都将受到法律法规的严惩。
可以肯定,无论是山西洪洞三维集团这个污染大户,还是河南产值百亿的陶瓷“污染园区”,抑或是今后任何一家污染企业,其背后的“黑保护”必将被查究问责。
当然,处理类似环境污染问题,仅把目光盯住那些明处暗处的“保护伞”还不够。不要指责村民愚昧、短视,一亩地补一两百,远不足以弥补村民的农作物损失以及对土地水质的污染损害,为何村民会接受,默许污染?在其背后有何难言的苦衷?而如何让“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深入民心,使之从中有实实在在获得感,并使其焕发出更大的热情参与到环境治理中来?在对一起起个案剖析时,这些问题,同样值得好好追问。(印荣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