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长城网>>渤海潮>>pk台

民间力量如何救灾

http://www.hebei.com.cn 2013-04-26 08:18 长城网
【字号: | | 【背景色 杏仁黄 秋叶褐 胭脂红 芥末绿 天蓝 雪青 灰 银河白(默认色)

  质疑

  爱心如何表达是门学问

  灾区的救援力量已经很充沛,民间救援团队也已趋饱和,很多稍晚赶到灾区的救援团队“找不到活干、干耗着”,外围的救援团队却还要拼命地往里面挤。这是什么原因呢?是因为信息不畅,导致社会团体、企业扎堆吗?显然不是,这几天,众多媒体一再呼吁“别自行去灾区”,以免堵塞生命通道,可是“效果不大”。

  究其原因,这种“添堵”的行为,很大程度上是基于一种救灾认识的不成熟。一些人总以为人多力量大,缺乏科学的救灾精神;一些人对灾难的预判不够准确,把这次地震的需求与五年前的汶川大地震同等视之。实际上这一次地震远没有五年前严重,灾区对非官方援助的需求也没有那么巨大。

  除此之外,少数团体和企业的热情,也有稍显功利之嫌。比如,在拥堵的道路上,不少社会救援车辆挂着类似“××公司抗震救援队”、“××美容美发店抗震救援车”的横幅。驰援灾区尽管能彰显企业的社会责任,但是这种社会责任的表达途径有很多,在灾难面前露脸并不能说明什么?相反,如果为强调自己在灾难中的存在,而给救灾带来更多负面影响,显然就有违初衷。

  不光是企业,一些明星也有动议要急赴灾区“做实质性工作”。从现在的情况来看,未来几天这种“义举”同样大可不必。正如韩寒在《地震思考录》中说的那样,名人明星暂时不要前往,“不少人能认出你的脸,一旦排场比用场更大,再多的热心和善良都可能适得其反。”

  灾难面前,每一个人都有表达爱心的需要,如何表达却是一门学问。科学的方式是,认同官方的权威指挥,随时待命,听从统筹调度,不善做主张,不为了表达而表达;成熟的心态是,当自己的表达需要与救灾的需要发生冲突时,自觉绕行。不去灾区一线,不妨于后方募捐;不能亲手施救,可以在微博上帮忙寻找灾区亲人;不能近距离地表达悲怮,可以在远方静静地点上蜡烛;如果什么都不能做,至少可以不添乱。

  这个世界上有一种爱叫静静等待,如果你也在外围,请和我们一起静等同胞的消息,就像余光中那样安静和虔诚:等你,在时间之内,在时间之外,等你,在刹那,在永恒。(李思辉)

关键词:灾区,拥堵,生命通道

分享到:
打印 收藏本页
稿源:北京晨报
责任编辑:芦静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