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改革创新推进作风转变
“领导生病了”、“领导关机了”、“领导负责,我不知道”……1月8日上午,人民日报记者想要了解民政部对采访要求的安排进度,连续拨打15通电话,结果找不到一个“负责领导”。我们经常在媒体上、文件中看到领导的“高度重视”、“亲自批示”、“亲临指导”,感觉领导就在我们身边,但现实中想找到一个“负责领导”往往比较困难,人民日报记者是这样,普通群众更是难上加难。我们不苛求“想见领导就见领导”,只希望在职责范围内领导能够“不逃避、不推脱、不卸责”,这是对所有公职人员的基本要求。中央力倡改进作风,各地也都出了实招,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更是率先垂范,但这股春风为何刮不进“有关部门”,影响不了“相关领导”呢? 从党的十八大报告到中央政治局八项规定,中央高度重视加强作风建设,各地各部门都相继召开了改进工作作风的务虚会,作风建设已经成为当前的一项重要政治任务。但是,有些地方、有些部门、有些干部或根本没有意识到作风问题,或不愿意去落实,或只落实在会议中,就是没有落实在为人民服务的行动中。改进作风,不仅需要顶层设计和榜样引领,关键要看每一位党员干部的贯彻落实情况,最后必须接受人民群众的直接检验。“老百姓说好才是好”,而当前最大的困难正是落实难,因此有不少群众担心改进作风会不会再次变成“一阵风”,吹一吹就走了,从而掉入“改过来又改回去”的周期律。 转变作风要打破周期律,首先要实现思想观念的转变,说到底还是一个究竟为谁服务的问题。长期以来,公众深受“官本位”思想、“人治”意识、“关系”文化的影响,同时由于缺乏民主的文化积淀和制度训练,我们的一些党员干部还没有厘清手中的权力来源,甚至还误认为权力来自上级领导,所以就不可避免地会出现一些“为领导服务”、“让领导先走”的现象。没有领导明确指示的事先看一看,领导可能为难的事先挡一挡,于是就成了许多人办事的潜规则。这种常年积累的官场惯性和文化本身,正是最应该转变的作风。“权为民所赋,权为民所用”,权力的本职就是为人民服务,只要心中时刻装着人民,时刻想着“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转变作风就会由压力变成动力,不落实、难落实、落实难的困境自然就会迎刃而解。 改进作风涉及到政府部门、领导干部、普通群众,是一项全局性、系统性的工作,因此方向很重要。当前,一些领导干部仍死守着计划经济思维,一些政府部门仍视民众为管治对象,甚至还抱有“敌对势力”的治理观念,类似这些“左”的思维观念注定不会形成让人民群众满意的工作作风。我们的改革开放一直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方向,实践早已证明了这一方向的正确性,我们的国家也由此焕发出了前所未有的生机和活力。因此,我们的作风转变,必须要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必须突破长久累积下来的官场习惯、社会风气、传统积习等种种阻碍,必须把人民群众从诸多计划体制的束缚中解放出来,必须能够跟得上民众权力觉醒的步伐。 要从根本上扭转当前一些不良作风,不仅需要在现有机制下提升精神状态、工作状态,更重要的是深化体制机制的改革创新。当前有些作风问题和矛盾,如果体制机制不改革,就很难解决到位,很难从根本上杜绝后患。潜规则积习难改,如何避免掉入“法不责众”的困局?传统礼仪文化濡染,如何划清奢侈浪费和正常消费的标准和界限?这些都需要打破原有的制度设计,需要建立一套新的制度规范,并逐渐积淀成一种习俗和文化。以改革创新推进作风转变,要求每一位党员干部不能够回避问题和矛盾,要有逢山开路、遇河架桥的精神,要敢于和善于发现作风问题,敢于建立新体制,敢于自我革命,这样才能真正建立起一个和谐社会。 每一次改进作风,公众都是满含期待;每一点作风进步,公众都会报以掌声。但作风建设绝不能周而复始地“只打雷不下雨”,绝不能仅仅停留在形式口号上,否则我们的干部将逐渐失去人民的信任,我们的事业将慢慢失去群众的支持。转作风,必须务求落实到位。 |
关键词:人民群众,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