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长城网>>渤海潮>>最新播报

《泰囧》,是什么的分水岭?

http://www.hebei.com.cn 2013-01-07 14:53 长城网
【字号: | | 【背景色 杏仁黄 秋叶褐 胭脂红 芥末绿 天蓝 雪青 灰 银河白(默认色)

  《泰囧》的票房已经冲破了11亿!还没计算它的连带及延伸价值!它成了横亘在那些著名导演面前的一座大山!

  怎么就让它成了呢?它的筹备时间够吗?前后什么都算上也就两年吧,比得上19年吗?它的沉淀够吗?这的确是让人有些泄气。在其他影评人将《泰囧》的破记录归因于档期选择、影片类型选择正确且明确、影片内容接地气时,走了大运成了对其最好的注解。即便是这样,也还是无法说服众人,如果4、5亿是走运还说得过去,现在都11亿了,还是在走运吗?为什么同样是喜剧而且似乎制作更精良的《十二生肖》就没有将其打压下去呢?

  其实,《泰囧》让人纠结、无法评说的最根本之处是:究竟什么是票房的保证?过往,名导、名演、大投资、大制作是票房的保证,是充分条件。于是,中国电影自张艺谋的《英雄》循此逻辑创了票房记录之后,几乎都在走这样的路子。除了冯小刚的《非诚勿扰》,这部创了当时国片票房记录的影片和如今的《泰囧》有相似之处:不是大制作。但不同之处似乎更多。因此,冯小刚的第二部《非诚》效果不好以及《唐山大地震》的大卖,使得他义无反顾地开拍了《1942》。他仍然走回了上述的所谓中国模式的票房逻辑中。

  中国电影的大片高票房模式不是凭空出现的,它与中国当前的经济文化环境密不可分,是所谓中国模式在电影行业中的缩影。看看中国目前经济运行的方式,不也是在高科技、高投入中循环吗?有了高技术(类似名导、名演等明星),有了高投入,中国经济似乎就能够一直这么飞驰下去。高铁、光伏、风电以及新能源汽车等等,这些裹挟着所谓高科技的新兴行业动辄成千上万亿的投入,它们真的是中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必由路径吗?答案应该是否定的,光伏当下的不振已是明确的信号。政府也意识到了这个问题,也一直在说要进行经济结构的调整,要提升消费占国民经济的比重。可如何提升却是不得而知,或者是知易行难!让老百姓花钱是对的,可怎么让老百姓花钱呢?

  《泰囧》这座山峰的适时出现,应该不仅是将中国电影的经营模式一分为二,也为中国经济创新发展模式提供了鉴证。简单点说,《泰囧》是中国实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以来,第一次让国人真实地领略到了市场经济那双看不见的手的威力。再往深点说,《泰囧》让更多的经济学家在明白凯恩斯的“投资会带来需求”之后更加清楚“投资效率递减”,也让更多的社会学者明白“建构主义的确不是唯一,自由或许才是社会健康发展的源泉”。

  因此,当我们基本不会为《泰囧》能不能拿奥斯卡而争论的时候(它原本就是为中国公民制作的电影),中国电影甚或中国经济已然进入了新天地。《泰囧》已不是一部电影那么简单!

  文/贺昊

关键词:泰囧,票房,中国电影

分享到:
打印 收藏本页
稿源:红网
责任编辑:芦静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