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城评论 > 时事快评

“协同发展这十年”系列评论③10年奋进,绿色生态屏障增进民生福祉

来源: 长城网  作者:芦静
2024-02-27 09:49:18 
分享:

  长城网·冀云客户端评论员 芦静

  回眸十年协同路,作为京津冀协同发展三大率先突破重点领域之一,三地生态环保协同成绩如何?

  数据显示,截至2023年年底,京津冀三地细颗粒物(PM2.5)年均浓度与2013年相比降幅均达六成左右,重污染天数均大幅削减、优良天数大幅增加。在水环境方面,三地水环境全面消除劣V类断面,国家地表水考核断面水质优良比例均动态达到“十四五”国家目标要求。协同发展10年来,京津冀成功创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22个、“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20个,逐渐形成“绿林满溢、湿地环抱、碧海相拥”的良好生态格局。

空中俯瞰,塞罕坝就像一块万顷绿毯。资料图

  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这份亮眼成绩单,见证了京津冀区域生态环境质量改善的显著成效,也折射出三地推动生态环境联建联防联治走深走实的努力与坚定。

  十年来,三地先后签署实施“京津冀协同发展生态环境保护率先突破合作框架协议”“十四五时期京津冀生态环境联建联防联治框架协议”,健全完善大气污染联防联控、重点流域联保联治、信息共享、执法联动、突发水环境事件联合应急演练、环评会商、信访举报、生态环境损害赔偿等10余项协同工作机制。2023年,三地又联合成立京津冀生态协同专题工作组,制定实施两批次共44项走深走实措施清单,三地生态环境、水务、园林绿化等九部门携手联动,统筹山水林田湖草沙“大环保”系统治理。

  十年来,我们也目睹了三地生态环保协同发展的非凡历程:针对燃煤、机动车、工业和扬尘等突出问题,北京市聚焦PM2.5污染,持续深入实施“一微克”行动,移动源、固定源“两手抓”,施工、道路、裸地“三尘共治”,实现了污染物排放大幅下降;天津市瞄准污染“病根”,不断优化调整产业、能源、运输等布局结构,着力破解“钢铁围城”,2017年以来分类整治2万多家“散乱污”企业;河北压减过剩产能,提高标准实施工业污染治理,推进保定、廊坊、张家口等地的钢铁产能退出,强力推进设区市空气质量“退后十”……

河钢集团全球首例120万吨氢冶金示范工程外景。

  抬头见蓝、推窗见绿、出门见景,生态环境越变越美,人们的生活也改变了:京津冀“旅游圈”人头攒动,大家对徒步、跑步、登山、骑行等运动的热情日益高涨,绿色出行、垃圾分类成为越来越多市民的习惯……青山秀水如同一扇敞开的大门,引发了百姓对更加优美生态环境的无限期待。

  推动生态文明建设,没有旁观者,也没有局外人。要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提供干净水质、绿色食品、清新空气、优美环境等更多优质生态产品,就必须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坚持以京津冀协同发展生态环境保护中长期规划为引领,采取有力举措,努力打造绿色发展高地,推动美丽中国先行区建设,以高品质生态环境支撑高质量发展。

  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站在新的起点上,积极推动建设京津冀清洁能源、绿色产业及清洁运输示范区,推进涉钢产业集群提升改造,建设通达京津冀及周边地区的零排放重卡货运通道,着力破解结构性、根源性问题;坚持水资源、水环境、水生态“三水”统筹,深入推进重点河流上下游水资源合理分配,强化入海河流“一河一策”总氮治理管控,推进生态建设修复工程,实施海洋垃圾清理行动,持续创建美丽河湖、美丽海湾;发挥京津冀环保科技产业创新共同体作用,促进绿色环保新材料、新产品、新技术推广应用,推进数字技术与绿色环保产业深度融合创新……推动生态环境联建联防联治走深走实必须常抓不懈、久久为功。

关键词:京津冀协同发展,生态责任编辑:芦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