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日来,暴雨和洪水密集登场。据7月3日《光明日报》报道,在过去一个多月,珠江流域北江、西江中游累积降雨量分别为常年同期的2.3倍、1.8倍,均列1961年有完整资料以来第一位。与此同时,北方地区即将全面进入主汛期,我国南北方将全面迎战防汛抗洪的压力。专业人士介绍,目前防汛薄弱环节主要表现为部分中小水库泄洪能力不足、中小河流洪水和山洪灾害防御措施不足等。
近日,多个“第一”“最高”“最大”等关键词,勾勒出“极端暴雨”“洪水来势汹汹”的紧迫状况。防汛抗洪、救灾减灾,成为当下不少地方的重要任务。
汛情之下,守住大江大河的堤防,发挥大中型水利枢纽工程以及蓄滞洪区的作用,是防汛减灾的重要举措。据水利部数据,今年入汛以来至6月20日,珠江流域调度781座(次)大中型水库拦蓄洪水203亿立方米,减淹城镇377个(次)、减淹耕地面积271.13万亩、避免人员转移288.73万人;去年,全国3757座(次)大中型水库共拦洪1146亿立方米,减淹城镇1149个,减淹耕地1371万亩,避免人员转移721万人,有效保障了周边百姓生命财产安全。
近年来在我国七大流域管理机构部署下,大江大河干流超标洪水防御预案已基本完备,而值得注意的是,中小河流超标洪水防御预案编制工作还未系统开展。
一般而言,流域面积小于200平方千米的河流被认定为中小河流。在我国,流域面积小于100平方千米的河流超过5万条,它们是我国防洪减灾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往往是薄弱环节。特别是中小河流多分布于广大乡村,其防汛抗洪能力相对不足。同时,在全国现有的9.8万座水库中,95%是小型水库,还存在病险水库。也就是说,中小河流和水库虽然体量小,但分布广、影响范围大,牵涉流域内的耕地、经济、人口等诸多方面,其防汛减灾能力直接关乎整体防汛大局以及灾后恢复的成本。
近年来,有关方面始终将防汛这根弦绷得很紧,中小河流及中小水库中的问题和风险越来越被关注。比如,有的堤坝和水库修筑年代久远,部分功能逐步退化;有的建设防洪标准较低,往往只能抵御十年一遇、二十年一遇的洪水,对于五十年一遇、百年一遇等特大洪水缺乏招架之力;有的是建设及治理投入相对不足,疏浚、加固等维护管理滞后,隐患增加;有的是地形地势特殊,水流湍急,治理难度大且发生灾害的风险高,等等。
千里之堤溃于蚁穴。绝不能忽视“小坝大灾”的可能性和危险性。作为大江大河的“毛细血管”,中小河流、水库和蓄滞洪区支撑和分担着干流的削峰、拦洪、分洪任务,关涉“主干”的机理健康和流域安全。因此,防汛须“抓大不放小”。
具体而言,对中小河流及中小水库需要强化防守巡查,及时排查风险隐患;增加中小河流的水文监测站点,加强洪水预报精准度;提升中小河流防御超标洪水能力;从长远看,要强化中小体量的河流及水利设施的基础研究,积累相关水文、生态等基础数据,用大数据、信息化手段提高相关预测预警模型的精准度和全面性——汛情、洪水的预警越精准、超前,风险评估、救灾调度、多部门决策等就越科学,对经济社会和百姓安全而言就越有利。
“宁可备而不用,不可用时无备。”织密防汛抗洪这张网,必须盯住大江大河,同时也不能遗漏小溪小流。如果说大江大河是防汛的主战场,那么,小溪小流也是不能丢的小阵地。“抓大不放小”,才能让整体防汛之战更加协同、高效,确保神州安澜、百姓无忧。(吴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