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6月14日《法治日报》报道,近日,记者在多个短视频平台以“家暴”“家暴段子”等关键词检索,发现有不少视频以“家暴”为主题创作所谓搞笑段子,还有一些人通过“家暴妆”展现化妆技巧。多位专家说,将家暴行为等社会严肃事件通过短视频“玩梗”,有违公序良俗,或给社会大众特别是未成年人带来负面导向。
在多元文化相互碰撞的短视频领域,只要不违背法规和公序良俗,发布一些搞怪内容,并无不妥。但“家暴梗”应该不在此列,因为家暴不仅有悖道德情理,更可能构成违法犯罪。
“家暴梗”看似是一种戏谑调侃,但这种娱乐化的做法会在一定程度上消解家暴的“罪恶感”——“家暴梗”短视频以娱乐大众为目的,选择性地对家暴进行取舍,突出打趣调侃的色彩,容易让人觉得家暴是一件“好玩”的事儿,进而模糊了家暴的违法性和严重性。如此潜移默化之中,很有可能带来负面影响。一些公众人物玩“家暴梗”,更是一种“恶示范”。
“家暴梗”泛滥,是一种流量病。时下,为了最大程度博眼球,很多人跟风而上,怎么“刺激”怎么来。一些社会恶性事件都成为段子手蹭流量的内容,比如唐山烧烤店打人事件,也有人蹭热度。此类通过短视频“玩梗”将严肃问题娱乐化、低俗化的现象,不仅会压缩理性讨论的空间,而且有美化暴力之嫌。
互联网不是法外之地,短视频创作不能没有边界。近年来,监管部门不断加大对低俗短视频的治理力度,相继出台了多项政策法规。2022年3月,国务院新闻办举行“清朗”系列专项行动新闻发布会,将全面清理“色、丑、怪、假、俗、赌”等各类违法违规直播和短视频列为重点整治内容。各地各有关平台要积极落实,创作者也要有所为有所不为。
平台需强化“把关人”意识,加强内容审核,侧重对优秀内容的流量扶持。《互联网信息服务算法推荐管理规定》明确提出,“算法推荐服务提供者应当坚持主流价值导向,优化算法推荐服务机制,积极传播正能量,促进算法应用向上向善”。当然,从需求端来说,公众也要端正心态,不给低俗短视频滋长制造机会和土壤。
最近,新东方的双语直播带货火了,有人认为这昭示着传统的网红直播模式或许已经到了十字路口,知识付费和知识直播等有含金量的传播时代正在来临。同样道理,依赖低俗、低质内容收割流量的短视频,只能在越来越没下限的路上走向衰退。而惟有内容为王、结合自身特色打造出真正有价值的东西,才能行稳致远。这个道理,值得所有博主思考、珍藏。(胡欣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