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疫情期间,针对一些需要帮助的老年人等特殊群体,一些志愿者想出了很多创造性的办法来救助。比如有大学生创建了“上海医疗紧急救助”共享文档,通过文档收集受助者信息,纳入社区团购的网格,并征召帮忙的志愿者;也有志愿者摸排了社区老人、特种病患者的情况,把他们的需求信息制作成了醒目、简洁的海报,广泛地传播了出去。
这些民间互助,在疫情紧张之际让人感到一些欣慰。很多人想尽办法,在城市的细小单元里,创造一种横向连接。大城市是个陌生人社会,但在这个特殊时刻,人们重新定义了邻里街坊,一种属于城市人的共同体意识在生成,同时一种属于城市语境的现代化力量在发挥作用——人们利用教育、职场赋予的技术优势,丰富了互帮互助的样貌。
其实除了救助信息,我们还能看到很多自发而具有创造性的片段。比如有人为本小区制作了质地精良的疫情日报,用来跟踪记录本小区的感染情况,并提示风险点;还有人用接近大厂水准的技术能力,帮助居委会重新梳理了工作流程。
疫情期间,这些多样态充满着温度的信息,体现了一种来自民间的力量,人们在努力地实现自我管理与自我救助。这与更大层面的疾病收治、关怀护理是并行不悖的,相当程度上还可以分解压力。就像这几日备受关注的“团长”,就为市民正常的生活供应提供了巨大的支撑作用。
而这种创造性的民间互助,其意义恐怕也不止于一时的网络热点,其中的经验应当被有意识地记录并总结。比如疫情的特殊情境,把老年人等弱势群体与数字化社会的隔膜集中呈现了出来。老年人因不会网络抢菜、不会进群团购,生活可能会面临特殊的困难。如何把老年人纳入信息化的集体社会,在疫情之下已经成为更紧迫的课题。
人们自发想出的种种办法,很有启发性的价值。比如数据更新式的细致摸排,完全可以成为今后社区治理的一种标准化模板。在一张志愿者自发整理的表格里能看到这样的表述:XXX户是耳背阿姨,XXX户是盲人奶奶,XXX户老人不太会用手机……可以想见,即便不是疫情,即便不是为了社区团购这一个目的,他们在日常生活里也是需要关照的。志愿者探索出来的应急办法,也有成为常规机制的潜力。
据预计,我国将在2035年前后进入重度老龄化阶段。社会的发展,展现了两个维度上的面貌嬗变,一方面老年化,一方面技术化。如何弥合两个演进方向上的信息代差,构建一体的、彼此关联的社会运转秩序,可能就是疫情留给我们最重要的启示之一。这其中的思路,可以从民间互助过程中的细致与精准里,得到一些启示。
人们真心互助,总能展现出非同一般的创造力与感染力。就像这几日,上海某小区12罐可乐,在无人看管的情况下自发交换出了一个“小超市”,这让人意外又惊喜。人心的善良、人脑的智慧,应该思考是否可以用一些机制来定格,使之成为社会发展持久而深沉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