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完善跨省异地就医直接结算办法,实现全国医保用药范围基本统一。医保异地就医结算在先行先试中发现哪些堵点?如何打通堵点?新华社记者近日赴多地就此进行调研。
从报道中可知,现实中,有的患病群众若想去异地就医,在手续上仍有一些不便、不顺之处,最终只能选择自费到异地治疗;有的患者提交异地就医申请后,数天才获审核通过,有耽误治疗的风险;有的地方转诊证明难开……
目前,我国已建成全世界最大、覆盖全民的基本医疗保障网。跨省异地就医住院费用直接结算全面推开,门诊费用跨省直接结算稳步试点,异地就医备案服务正在推广。同时,涉及异地就医的政策还在不断修改提升中,主要目的就是要让更多人享受异地就医的便利。
推行异地就医,好比修建了一条动车轨道,让百姓看病提速、升级。从一些地方的具体运行情况来看,动车轨道虽铺设好了,但轨道上行驶的仍是绿皮车。对一些患者来说,异地就医限制仍然不少、程序仍然不畅。
比如,有的地方对备案渠道的宣传不够,导致人们对如何备案、所需时间等信息不甚了解;有的地方信息共享不畅,还需患者提供多种身份证明材料;有的地方试图限制患者异地就医,声称“本地就医是首选、异地看病是小病大看”;有的地方申请异地就诊需要层层审批,跨省就医更加困难;有的地方明文规定,“本地就医报销比例高”“外地就医报销比例低”……
异地就医何以如此之难?这当中,有技术层面的原因,有服务意识的问题,也有一些地方认为“当地的钱应该尽量在当地花”的因素,而这些都在不同程度上制约了异地就医落实的脚步,也影响了一些百姓的看病需求和效率。
应该意识到,不同地区间医疗水平是存在差距的,有些疾病确实不在本地医院擅长的范围内,选择异地就医对患者来说并非小病大看而是治疗刚需。与此同时,人员在不同城市之间的流动在当下已经稀松平常。这些都对异地就医的进一步精细和科学,对相关程序的简化,提出了更高要求。各地、各有关部门只能为畅通这条异地就医的路多想办法、多做努力,而不应敷衍、懈怠甚至多加阻碍。
如今,媒体调研发现的问题,已经得到了代表委员的关注,一些代表委员提出了有针对性的建议和解决办法,期待这些建议能够加速异地就医梗阻的消除,让更多百姓切实享受到政策的红利,让人们的健康和生命更有保障。(郭元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