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宁波小学生除夕做20道菜的消息火出了圈。
油焖笋、糖醋黄鱼、红烧柴鱼、清蒸玉秃鱼、大蒜炒羊肉、红烧八爪鱼、盐水辣螺、三鲜汤……年夜饭是一年中最重要的一顿饭,一般都是当家“大厨”操办,没想到一桌好吃又好看的除夕大餐竟然是一位六年级孩子烹制的,妈妈把他烧的菜发朋友圈后,引来赞声一片。
“比我这个老阿姨厉害一百倍”“又是别人家的孩子,我家的只会煮个泡面”“我们初中毕业了,还不会做饭”“要找女婿的赶紧的了”……看着沉着冷静地在灶台上翻炒、加料、蒸煮的黄宇腾小朋友,网友们大开眼界。尤其是家有“小皇帝”“小公主”的父母们,更是赞叹不已。
烧饭炒菜本是最基本的一项生活技能,可以提高孩子的动手能力和自立能力,但令人遗憾的是,衣来伸手饭来张口却是当下很多孩子身上存在的通病。究其原因,除了应试教育的影响之外,父母的观念也是一个大问题。
众所周知,劳动教育是国民教育体系的重要内容,是学生成长的必要途径,具有树德、增智、强体、育美的综合育人价值,对于学生的智力、身心等各方面和谐发展都有独特的作用。为了加强劳动教育,2020年3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明确要求在大中小学设立劳动教育必修课程。
基于对劳动教育的深刻认识,越来越多的学校和家长开始重视孩子的劳动教育,布置烧菜做饭的作业频频见诸报道。然而,由于课业繁重、社会实践配套不完善等原因,劳动教育常常处于“叫好不叫座”的尴尬境地,常常被淡化弱化。
片面追求分数与升学率,忽略学生全面发展的学校固然难辞其咎,家长也需要反躬自问。“孩子学习负担那么重,哪有时间做家务?”“孩子这么小,能做啥?”提起让孩子多参加劳动,很多家长都会发出类似的感慨。很多人虽然认同家长的责任不可或缺,但他们并未意识到,家庭应当承担起孩子劳动教育的主要教育责任,发挥主要作用。孩子要不要参加劳动,很多时候并不是缺乏时间,其实往往是观念问题。
小学生除夕做20道菜,与其羡慕“别人家的孩子”不如退而反思。黄宇腾小朋友之所以能“掌勺”年夜饭,当然与其得天独厚的条件密切相关。由于妈妈方敏芝开了一家便当店,厨艺精湛,他从小学三年级暑假就跟着妈妈每天学烧一道菜,一直坚持了几个假期。其实,家里开店只是提供了一定的便利条件,更重要的是妈妈的理念。“放手让他做,不管味道好不好,只要他烧出来就是最棒的。”对于很多习惯“一包到底”,孩子干点活这也不放心、那也不放心的家长,这句话值得好好品味。
此外,一些家长自身也存在不良“示范”问题。媒体调查显示,一部分孩子能够在家长督促下从事刷碗、扫地、收拾房间、倒垃圾、洗小件衣物等家务劳动,但多数孩子的家务劳动主动性不足。究其原因,并非都是孩子的责任。很多本来就是独生子女父的母们,大多从小就缺乏家务劳动的意识和经验,常常由老人或阿姨代劳,不少家庭热爱劳动、主动劳动的家风家教本身就缺乏传承。如此“家教”,孩子怎么能养成主动劳动的好习惯?
“我会做菜了,妈妈就不会那么辛苦。”开展劳动教育不必好高骛远,关键就是要在日常养成上下功夫。让孩子通过烧饭做菜,学会自食其力,懂得生活,懂得感恩,这才是推进劳动教育的正确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