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城新媒体评论员 郭慧岩
8月23日下午,习近平总书记来到塞罕坝机械林场尚海纪念林。纪念林位于原马蹄坑造林会战区,是塞罕坝精神发源地、百万亩林海起源地。习近平同林场职工代表亲切交流,他强调,你们做的事非常有示范意义,对全国生态文明建设具有激励作用和深远影响。塞罕坝精神是中国共产党精神谱系的组成部分。全党全国人民要发扬这种精神,把绿色经济和生态文明发展好。塞罕坝要更加深刻地理解生态文明理念,再接再厉,二次创业,在新征程上再建功立业。
习近平总书记23日下午来到塞罕坝机械林场尚海纪念林。新华社图片
2017年,习近平总书记对河北塞罕坝林场建设者感人事迹作出重要指示指出,55年来,河北塞罕坝林场的建设者们听从党的召唤,在“黄沙遮天日,飞鸟无栖树”的荒漠沙地上艰苦奋斗、甘于奉献,创造了荒原变林海的人间奇迹,用实际行动诠释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铸就了牢记使命、艰苦创业、绿色发展的塞罕坝精神。他们的事迹感人至深,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一个生动范例。
资料图片
牢记使命是塞罕坝精神的内核。王尚海、“六女上坝”……一个又一个我们既熟悉又陌生的名字、一段段我们耳熟能详的故事,一代又一代坚韧不拔、无私奉献的建设者,每每想起,总会让人几多感慨。他们听从祖国的召唤,肩负着祖国赋予的造林使命,将青春献给苦寒荒漠,无悔终生。他们的付出青山知道、绿水知道,蓝天知道、白云知道。
艰苦创业是塞罕坝精神的底色。林满高岭,绿遍群山。很难想象,半个多世纪前,这里还是一片荒原。风起,漫天的黄沙就奔着京津吹去,“屋顶扬沙”的痛扎在许多人心上。种树成为共识,但塞罕坝冷,土层薄,气候干旱,栽树并不易。但艰苦、困难终被坚持、决心战胜,三代塞罕坝建设者先治坡后治窝、先生产后生活,克服重重困难,有的甚至献出了宝贵生命,攻克了高寒地区育苗造林等一个又一个技术难关,在茫茫荒原上营造起了百万亩林海,建成世界上连片面积最大的人工林,创造了世界生态文明建设史上的典型。
林场选址时发现的“一棵松”。资料图片
绿色发展是塞罕坝精神的追求。如今,这片愈加壮美的苍茫林海,这座被授予“地球卫士奖”的绿色长城,已成为真正的金山银山。截至2020年底,塞罕坝林场产出物质产品和生态服务总价值为155亿元,成为为首都阻沙源、为京津涵水源、为河北增资源、为当地拓财源的“绿水青山”。有了林还得管好林、守好林,一代又一代塞罕坝人将青春、将“子孙”奉献给了这片绿,让它绿得更有质量,为子孙后代多留绿水青山。在河北省塞罕坝机械林场党委书记安长明看来,吃祖宗饭、断子孙路不是能耐,能够还祖宗账、留子孙粮才是本事。
塞罕坝美景。长城新媒体记者 宋宇星 摄
8月的风,吹过塞罕坝,樟子树、白桦树、落叶松等在风中低语。茫茫林海横亘在河北最北端,庇佑着一方百姓,滋养着中华大地。
虽然过去半个多世纪,但这片绿色奇迹“正青春”,正如这里的建设者初心依旧、澎湃如昨。在塞罕坝精神的指引鼓舞下,塞罕坝已开启了“二次创业”的新征程。2020年,林场编制完成了《河北省塞罕坝机械林场“二次创业”方案》。根据方案,力争经过10年建设发展,实现生态功能显著提升、生活条件明显改善、管理机制全面创新、绿色产业健康发展、生态成果区域共享,生态保护、绿色发展和民生改善的良性循环的目标,把塞罕坝机械林场打造成为生态屏障更加牢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全国现代化国有林场建设标兵,为世界提供生态文明建设的中国样本。
塞罕坝美景。长城新媒体记者 马宁 摄
新目标,让人期待;新愿景,催人奋进。
我们要始终牢记使命、艰苦创业,坚定不移推进绿色发展和高质量发展,大力推进塞罕坝机械林场二次创业,努力把生态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发展优势,开创塞罕坝和全省生态文明建设新局面,为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作出新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