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城评论 > 时事快评

应对极端天气,应多些高科技“利器”

来源: 长城网  作者:芦静
2021-07-27 17:22:40 
分享:

  长城新媒体评论员 芦静

  连日来,河南暴雨洪涝几乎揪着所有人的心。洪水肆虐、道路受损、通信中断、人员被困……危急关头,对受困者和救灾救援工作而言,通讯畅通和尽快转移就是一根“救命稻草”。

“救命文档”截图。

  在网络上,求救、得救,缺物资、送物资,《待救援人员信息》文档里一个又一个成功救助的案例振奋人心,这次难忘的经历也让文档的创建者河南籍大学生李睿更加坚定,励志要用科技帮助有需要的人改变生活;在抢险救灾一线,高分卫星、风云卫星、翼龙-2H无人机、“海豚1号”的水面救生机器人、应急动力舟桥等“神器”冲破极端天气干扰,“八仙过海”架起生命转移线,大幅提升了救援工作的效率和质量……

  尽管一切都是那么的猝不及防,但所幸,在受灾群众身后,更多的“援手”从四面八方伸过来。这一刻,营救群众、搬运物资、排水排涝、防疫消杀等一道道“橙色堤坝”被合力筑起,“驰援+智援”的速度和力量仿佛一道光,共同托起了生命的希望。

救援人员深夜在河南卫辉市搭建应急动力舟桥。图片来源:中国安能

  防汛救灾关系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关系粮食安全、经济安全、社会安全、国家安全。当前我国正处“七下八上”主汛期,与往年相比,今年入汛以来,我国主雨带位置较常年同期偏北,东北、华北部分地区降水量较常年明显偏多,全国降水总体呈现“北多南少”分布,同时,多地江河洪水集中暴发,洪水量级大,中小河流洪水突出,水位涨幅猛,要更好地保江河安澜、保群众安全,切实提高防汛减灾工作精准性有效性,就需要及时调度专业队伍和设备,动员社会力量,支持需要的方方面面。

  自河南发生强降雨以来,诸多高科技“利器”成为抢险救灾的生动注脚,不仅为城市应急管理多了一份选择,更给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有益启示。

  放眼全球,西欧突发强降雨引发洪灾,200多人遇难;历史性高温席卷北美,数百人丧生;加上此前的超强寒潮、极端沙尘、龙卷大风,罕见天气事件接连来袭……该如何应对极端天气?科技创新就是其中一个关键变量。此外,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做到“有备无患”,也显得愈加紧迫和必要。

  近年来,从嫦娥五号“上九天”,到“奋斗者”号“下五洋”,从智慧农机走上田间地头,到新冠疫苗产能加速释放,从高铁、5G培育新增长极,到随处可见的“扫一扫”……我国科技创新取得的新的历史性成就,都为加快建设科技强国注入了信心和底气,但也要清醒地看到,原始创新能力、创新体系整体效能、科技创新资源整合、科技创新力量布局、科技投入产出效益、科技人才队伍结构等短板弱项还存在。

  要实现高质量跨越式发展,就必须坚持问题导向,奔着最紧急、最紧迫的问题去,从国家急迫需要和长远需求出发,积极抢占科技竞争和未来发展制高点。而在信息技术、生命与健康、先进制造、先进材料、能源资源、空天海洋等领域“再升级”,也是改善人民生活、增进人民福祉的切实保障。

关键词:暴雨,极端天气,科技创新责任编辑:芦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