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城网特约评论员 朱昌俊
7月15日,杭州一女士因抽脂感染最终去世的消息传遍社交媒体,对于医美安全性的讨论再度成为热点。媒体探访市场发现,相比选择需要手术的医美外科时的慎重,很多消费者对于注射、微整等轻医美的选择就显得比较随意。而这些项目正是“黑医美”的重灾区,不仅从事该项目本身的机构可能没有资质,就连该项目的实施者都有可能不是医生,甚至其所学的技术都是跟网上花十几元钱买来的视频学的。
在社会“颜值焦虑”的催化下,医美行业近年来站上风口。如根据《2020医美行业白皮书》,仅去年一年,全国就新增医美机构5150家。然而,医美市场迅速壮大的另一面,该行业的安全隐患和风险也随之放大。相关数据显示,我国3.5万家医美相关企业中,超3600家曾受到过行政处罚,其中30%的企业行政处罚数量达到3条及以上,问题主要集中在医疗事故和虚假宣传等。
资料图。来源:视觉中国
这次发生的抽脂致死悲剧,让人无比惋惜,但却并非孤例。从公开报道来看,近些年医美行业致伤致死的现象时有发生,受害者中甚至不乏一些知名人物。而调查发现,一些医美从业者仅仅是从网上花几十元购买视频就“自学成才”,如此混乱的市场不出事才怪。根据《2020年中国医疗美容行业洞察白皮书》,目前我国合法合规的医美医师仅占24%,非法从业者多达10万之众。这样的行业现状下,医美悲剧在一定程度上也就具有了必然性。
随着市场的不断壮大,针对医美行业的治理也确实在推进。如今年国家卫健委等八部委就决定从6月到12月在全国范围内联合开展打击非法医疗美容服务专项整治工作。不过,揆诸现实,面对这样一个快速崛起的新兴市场,以及越来越大的社会医美需求,专项整治还有必要过渡到更成熟的常态化治理。要知道,无论在日常的消费权益纠纷处理中,还是在正常工商管理中,要及时发现“黑医美”的违规经营,并切实压缩它们的生存空间,其实并不难。关键问题在于,相关治理资源的投入、执法精力的分配要跟上,一些制度上的模糊之处,也要及时明确。总之,必须像打击非法行医一样,严格规范医美行业。
此外,目前一些地方已明确把医美作为重点产业来打造,从经济效益的角度无可厚非。但是,推动医美行业发展,包括给予这个行业适当的政策支持,还是得建立在规范、安全的基础之上。换言之,支持医美行业发展,绝不意味着可以纵容“黑医美”,对医美企业的资质、安全问题睁只眼闭只眼。
面对“整形热”,个人也要有足够的安全意识。根据规定,整形医生须有《医师资格证》《医师执业证》等,且《医师执业证》的注册专业应为“医疗美容”(或“整形”)。很明显,法律对医美行业者有着明确的资质要求,并不是什么人都可以随便“操刀”。但在日常生活中,要么是由于被一些医美机构的宣传所忽悠,要么是缺乏足够的常识,很多人都似乎想当然地认为抽脂、微整形等绝对安全,从而让整形、美容的选择变得随意化,由此也放大了安全风险。可以说,社会对于整形美容的风险意识不足,在一定程度上给“黑医美”市场提供了“助攻”。
还要指出的是,尽管我们都把不符合医美从业资质和经营资质的人员与企业称为“黑医美”,但在现实中,“黑医美”与正常医美机构的判断标准未必那么泾渭分明。像此次造成抽脂悲剧的就是一家看起来很正规的美容医院。这一点无疑启示,对于医美行业的规范,不能只盯着灰色经营的“黑医美”,对那些具备经营资质的“正规军”,也应该强化日常的安全监管。“乱世用重典”,当前乱象丛生的医美行业,确实需要一个大“整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