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城地理

马头行处即长城

来源: 河北日报  作者:田恬
2021-05-28 16:27:13 
分享:

  如今,作为世界上最长的军事设施,长城的防御功能早已不在,但其在文化艺术上的价值,足以与其在历史和战略上的重要性相媲美。2017年《国家“十三五”时期文化发展改革规划纲要》出台,依托长城、大运河、黄帝陵、孔府、卢沟桥等重大历史文化遗产,规划建设一批国家文化公园,形成中华文化重要标识。目前,长城国家文化公园建设正在有条不紊地开展,关于长城国家文化公园建设的相关课题日益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基于此,河北日报特邀长城专家董耀会,就长城国家文化公园建设的诸多问题进行深入探讨。

  打造民族性世界性兼容的文化名片

  记者:建设国家文化公园,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是推动新时代文化繁荣发展的重大文化工程。2019年12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长城、大运河、长征国家文化公园建设方案》(以下简称《方案》),明确长城国家文化公园的建设范围,包括战国、秦、汉长城,北魏、北齐、隋、唐、五代、宋、西夏、辽具备长城特征的防御体系以及金界壕和明长城,涉及北京、天津、河北、山西、内蒙古、辽宁、吉林、黑龙江、山东、河南、陕西、甘肃、青海、宁夏、新疆15个省(区、市)。建设长城国家文化公园有何重要意义与时代内涵?

  董耀会:长城承载着中华民族伟大的创造精神、奋斗精神、团结精神、梦想精神,建设好长城国家文化公园,对弘扬中华民族精神至关重要。建设国家文化公园,也是国家推进实施的重大文化工程,具有重大历史价值和现实意义,主要体现在对中华文化核心价值的保护、展示和传承方面。长城、大运河、长征路线都是典型的线性文化遗产。由于保护意识、管理制度等方面的不足,我们对这类文化遗产的认知比较匮乏,因此,国家文化公园的建设可以增进我们的认知,并以此为先行示范,逐步摸清“家底”。同时,建设国家文化公园也符合我国新时期文旅融合发展的趋势,将成为推动文旅融合的重要载体。

  相信大多数人对国家公园都不陌生,自19世纪中期世界上第一个国家公园建立以来,至今已有220多个国家建立了1万多个国家公园。国家文化公园与国家公园并行,首先是对遗产的保护,确保具有生态、文化、美学价值的自然资源、人文景观及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有效保护,提高国家意识和民族自豪感,丰富人们的精神文化生活。然后是文化的传承,将国家文化公园当作象征国家精神,传承、传播中华优秀文化,提升民众精神文化需求的重要载体,也是作为“十四五”时期国家文化建设的重要一环。

  长城文化与我们国家、民族有非常深远的联系,要想做好长城文化至少要回答三个问题:第一、我们的国家、我们的民族为什么不断修建长城?第二、四大文明古国,中华文明作为唯一没有中断的文明,长城的作用是什么?第三、长城对人类文明未来发展的价值和意义是什么?依托长城国家文化公园构建,打造国家文化战略高地,首先要了解和认识长城的历史作用和价值。

  记者:《方案》强调,以长城、大运河、长征沿线一系列主题明确、内涵清晰、影响突出的文物和文化资源为主干,生动呈现中华文化的独特创造、价值理念和鲜明特色,促进科学保护、世代传承、合理利用,积极拓展思路、创新方法、完善机制。在建设长城国家文化公园过程中应该遵循哪些原则?

  董耀会:首先是保护优先,强化传承。长城国家文化公园建设过程中必须要落实保护第一的原则,严格落实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文物工作方针,这也是《文物保护法》规定的。长城国家文化公园建设要真实、完整保护传承文物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突出活化传承和合理利用,与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要深度融合,开放共享,在保护的基础上,强化对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传承。

  二是文化引领,彰显特色。长城国家文化公园建设首先要充分体现中华民族的创造精神,我们祖先在当时的条件下,修建万里长城以构建长城内外的和平,本身就是中华民族创造精神的体现。长城国家文化公园建设要在这方面进行深入挖掘和展示。

  三是总体设计,统筹规划。要坚持规划先行,突出顶层设计,统筹考虑资源禀赋、人文历史、区位特点、公众需求,注重跨地区跨部门协调,与法律法规、制度规范有效衔接,发挥文物和文化资源综合效应。当前,长城国家文化公园建设正在做建设保护规划,文旅部在做全国的建设保护规划,各个相关省也在做各省的建设保护规划,这些工作都是在落实规划先行、做好顶层设计的要求。

  四是积极稳妥,改革创新。突出问题意识,强化全球视野、中国高度、时代眼光,破除制约性瓶颈和深层次矛盾。既着眼长远又立足当前,既尽力而为又量力而行,务求符合基层实际、得到群众认可、经得起时间检验,打造民族性世界性兼容的文化名片。

  五是因地制宜,分类指导。充分考虑地域广泛性和文化多样性、资源差异性,实行差别化政策措施。有统有分、有主有次,分级管理、地方为主,最大限度调动各方积极性,实现共建共赢。除了春秋战国时期一些诸侯国相互防御的长城之外,中国历代都是把长城修建在北方农牧交错地带,从东北、华北到西北,长城沿线各省份的自然和人文差异较大。

  其实,长城等国家文化公园建设的基本原则高度概括起来就是实事求是,真抓实干,如果口号喊得漫天响,行动上不落实,这项国家战略最终也只能是“空中楼阁”。

  既要做文化传承和文物保护,更要助力区域发展

  记者:长城多数位于经济欠发达地区,服务设施不够完善。这些地区在参与建设国家文化公园的过程中,会面临哪些机遇?换句话说,就是长城国家文化公园建设会对这些区域的经济发展起到哪些推动作用?河北的长城沿线经济相对落后,这些地区的长城国家文化公园建设现状如何?

  董耀会:长城国家文化公园建设不仅是在做文化传承,也不仅是做文物保护,而是要做文化战略高地,最终推动整个区域的发展。长城涉及我国的15个省(区、市),大部分地处贫困地区。虽然精准扶贫做了很多工作,但是这些贫困地区光靠“政策”扶贫是难以可持续发展的,这也是已经脱贫的地方,国家规定5年之内所有资助政策不变的原因。而区域发展战略和国家文化公园建设,实际上是对长城区域经济发展和扶贫工作的重要推动力,是国家文化战略和经济发展战略重要的环节。长城沿线各省也可以利用长城国家文化公园建设,促进传统农业发展,推动乡村振兴。

  河北省是长城资源大省,承担着长城国家文化公园建设试点任务,秦皇岛、承德、张家口等地被列为重点市,秦皇岛山海关、承德金山岭、张家口大境门、崇礼等长城区段作为保护规划的重中之重。目前,张家口市的长城国家文化公园项目已经基本建成;秦皇岛市长城国家文化公园项目已经完成了地勘和设计,国家有关部门批准之后即可开工;承德滦平金山岭长城国家文化公园的建设项目也已经开工。

  长城国家文化公园建设,同时也助力于国家的乡村振兴战略、精准扶贫战略。长城国家文化公园建设,包括乡村振兴,实际上要解决的是这些地方的造血问题,即通过中央财政、省级财政等各级政府的财政支持和社会资本的进入,推动这个区域的整体发展,增加这个区域农民的非农业收入,真正帮助这个区域脱贫,让农民能享受到改革开放以来现代化的美好生活。

  现在提出城乡融合,让农民进城等进程会有很多困难,而解决这些问题的唯一出路就是让农村发展起来,让农民在家门口能增加非农业收入。因此,长城国家文化公园建设和乡村振兴战略,都是要可持续地解决农村的贫困问题。以往,我们脱贫是指摆脱绝对贫困,现在我们要帮助当地人民解决相对贫困的问题,才能做到脱贫不返贫。这也是国家要做长城国家文化公园建设所面临的问题。如何让长城区域老百姓受益于长城保护和利用,这是国家做长城国家文化公园的初衷。总之,长城国家文化公园的建设前提是保护长城,在此前提下推动区域整体发展。

  记者:长城毕竟历史悠久,难免有很多病害,倒塌危险非常严重,那么在长城国家文化公园建设中如何对长城做到更好的保护?

  董耀会:长期以来,自然毁损和人为破坏等原因,使长城保护现状较为堪忧。国家文物局2009年4月公布了明长城墙体总长度,为8851.8公里。其中6259.6公里的人工墙体,目前保存较好的不足10%,保存一般的约为20%,保存较差的约40%,保存差的、已经消失的为30%。对大多数人而言,印象中的长城雄伟挺拔、绵亘蜿蜒,就如八达岭、居庸关、山海关、慕田峪等景区里的一样。但它们占整个长城的1%都不到。

  近些年,修长城也成为一种对长城保护构成威胁的现象。长城国家文化公园建设开展以来,一些地方政府有很强的复建长城开发旅游的冲动。这很令人担忧,如果处理不好会造成对长城文化遗产的破坏。国家要加大长城保护修缮力度是出于保护的目的,在长城修缮过程中应当坚持最大程度保护长城的本体存量、最大限度地保留长城承载的历史信息、最大限度提高工程施工质量这三个基本原则,这一点目前已经达成了共识。

  长城本体修缮的“度”的把握,是一个社会普遍关注的问题。“度”的把握,首先是安全性的问题。安全是相对于功能和对象而言,既包括长城建筑本体,也包括开放旅游景区的游人安全。即便暂时不开放的地段,维修之后也依然会有游人前往,依然要考虑其安全问题。第二是保持长城真实性的问题,坚持最小干预原则。如何定性最小干预,如何进行定量掌控,如何保持长城沧桑古朴的历史感,都是我们亟待思考和解决的课题。是否可以根据国民的情感认同度确立修复度?具有重大意义的长城关隘是否一概不能复原重建?对于非常重要的、符号性、地标性的长城遗址是否应该作为文化形象加以复原再现等问题,都需要研究。第三是完整性的问题。历史上的长城是一套军事系统,除了敌楼、边墙,还包括周边的城堡等,仅修缮边墙是否能体现世界遗产的完整性?对于不同现状的城堡的保护维修与利用应采取什么原则?特别是这些长城沿线的关隘、城堡都演变成为聚落,也就是今天所说的古镇、古村,其保护和活化工作如何与长城保护修缮工程相衔接?

  2019年1月22日,文化和旅游部、国家文物局联合印发的《长城保护总体规划》也重申了这些要求,包括四个方面:首先,对于地面仍存有建筑的长城段落,严格遵循不改变文物原状和最小干预的原则进行维修加固,严格保持其原形制、原结构,保证长城结构安全,最大限度保存历史信息,妥善保护长城沧桑古朴的历史环境风貌。其次,对于历史上地面部分已坍塌或消失的长城遗址,实施遗址原状保护,通过局部整理归安和日常养护避免残损加剧,不在原址重建或进行大规模修复。再次,对于面临自然灾害威胁的长城段落,加强预警监测,控制安全隐患,必要时可设置有针对性的保护性设施,缓解灾害风险压力,避免自然灾害的直接破坏。同时,对于价值突出,或与重大历史事件有密切联系,具有展示潜力的长城点段,在严格保护其原形制、原结构的基础上,结合展示服务的需求,可适度进行局部修复展示。

  长城文旅融合发展,不能只盯着长城遗址遗存

  记者:《方案》中,对长城国家文化公园的文旅融合区建设提出了要求,即由主题展示区及其周边就近就便和可看可览的历史文化、自然生态、现代文旅优质资源组成,重点利用文物和文化资源外溢辐射效应,建设文化旅游深度融合发展示范区。如何在实际建设中推动文旅融合?

  董耀会:如何利用国家文化公园建设的历史机遇,在国民经济以内循环为主的形势下,构建长城文旅发展新格局,提高发展速度和质量,推动长城区域的整体发展,形成以国内为主体、国内国际旅游发展相互促进的新局面,这是一个很重要的课题。

  近年来,旅游业成为全球经济中发展势头最强劲的产业之一,但长城区域文旅融合发展速度依旧较慢,原因一是长城文旅融合发展仅盯着长城遗址遗存利用;二是长城区域经济发展相对滞后,城乡融合发展水平较低;三是长城地区文化和旅游产业规模不大、空间布局不平衡;四是长城文旅融合产品体系尚未成型,文化和旅游融合有待加强。要解决这些问题,离不开保护优先以及创新发展,使长城文化基因与当代文化发展趋势相适应,与现代社会发展需求相协调。

  也就是说,长城文旅融合发展,不能只盯着长城遗址遗存,而是要和长城区域丰富多彩的文化相结合。要把文化传播做好,就要注重把文化资源转化为有形的、可以体验的文化项目。长城的文物价值不等于旅游价值,“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是需要做转化的。长城沿线分布着数量众多的文物和文化遗产、相关历史文化资源、红色旅游资源和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这些都是重要的长城文旅融合发展的资源。长城国家文化公园建设,要采用不同的方式方法和技术手段,与这些资源相融合。文旅融合的重点在于让长城沿线的游客目的地,都成为长城文化活动地并通过长城文化导入助力其发展,让这些旅游地成为长城文化的载体,让游客能够在旅游的过程中吸取到长城的文化价值乃至长城的精神内涵。

  优先发展资源条件好但发展水平相对滞后的区域,突出重点,形成集聚,优化整体发展格局,形成新的发展极,缩小区域间的发展水平差距。充分考虑长城的地域广泛性、文化多样性和资源差异性,以及不同区域的资源禀赋、人文历史和社会经济特点,突出地域文化特色和资源优势,因地制宜,差异发展,形成不同的区域特色和文化品牌。长城文化和长城旅游的概念虽然属于不同的层面,其价值体现和发展目标也不尽相同,但在文旅融合的时代,长城文旅融合做好了,一定会焕发出长城文化遗产的新活力。(河北日报记者 田恬)

关键词:长城责任编辑:芦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