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城地理

感悟冉庄:“地下长城”御外侮

来源: 河北日报  作者:赵建
2021-05-28 16:27:38 
分享:

  一望无际的大平原,四通八达的地道,青灰色的民居,苍劲的古槐,高悬的大钟,头扎羊肚毛巾的民兵或使用驳壳枪或拉响地雷,日本鬼子和汉奸被打得死的死、伤的伤……冉庄地道战纪念馆播放的电影《地道战》中的一幕让人热血沸腾。

  保定清苑区冉庄,就是电影中“高家庄”的原型。

  冉庄地道战纪念馆1959年建馆,2010年迁建新馆;冉庄地道战遗址景区包括冉庄地道战纪念馆、地道及街面旧址区三部分,1997年被中宣部命名为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

  近日,记者来到冉庄地道战遗址,随人流钻进地道中。地道并不宽敞,在部分路段,我们只能弯腰弓身前行。地道内设有地下指挥部,并设有指示牌、陷阱、储粮室、厨房、厕所等设施,地道工事可以防破坏、防封锁、防水灌、防毒气、防火烧。

  “地道始挖于1938年,一般宽0.7至0.8米,高约1至1.5米,上距地面2米多。”冉庄地道战纪念馆馆长周明慧说,这里虽然又窄又矮,但抗日战士们却能来去自如。

  1937年,日军铁蹄践踏华北大地。抗日军民奋起抵抗,地无分南北,人无分老幼。

  夏秋季节,游击健儿在“青纱帐”里逞英豪,但冬天“青纱帐”消失后,莽莽大平原上无处藏身。

  为抵御外侮、保存自己,冉庄一带的乡亲们用双手和铁锹、镐头,一点点“抠”出能“埋伏下神兵千百万”长达16公里的地道网。

  冉庄村前那棵老槐树上挂着一口大钟。敌军将至,钟声敲响,乡亲们便扶老携幼,攀下门前的老井、进入家里的灶坑、钻进牲口槽里的地道中……

  地道内静谧、安全,地道外子弹呼啸、杀声震天。

  在一次战斗中,冉庄第一名中国共产党党员、冉庄地道战创始者之一张森林打完了所有子弹、摔碎了心爱的马枪,被捕后受尽酷刑、坚贞不屈,最后被敌人活埋,年仅34岁。

  血债要用血来还。

  有一天,日伪敌人以600人的兵力直扑冉庄。当时,我方只有20个民兵,在村边工事稍事抗击后,便诱敌进入村内。在地道掩护下,民兵一齐开火。600多名日伪军被打得晕头转向,拖着死尸、架着伤员,狼狈逃窜。

  日寇时时可能受到打击,却经常连对手人影都看不到,因此叹息“神八路,来无影,去无踪,要打哪儿就打哪儿”。

  “在战争最残酷的年月,英雄的冀中党政军民,以英勇的战斗精神和无比的智慧,筑成一道‘地下长城’,把无险可守的平原变成了不可攻克的要塞。”曾任冀中军区司令员的杨成武将军曾深情地写道。

  冉庄地道战纪念馆现有收藏品363件,其中革命文物98件。这一件件革命文物和缴获的战利品记载着英雄们的战绩:抗战期间,冉庄民兵共对敌作战157次,打死打伤日伪军2100多名;在阴暗的地道里,抗战军民们还制造出大量地雷、手榴弹、子弹……

  重温红色历史,不是沉溺于苦难与仇恨,而是要传承红色基因,抖擞精神再出发。

  “先烈们坚强不屈、英勇献身的革命精神,在和平年代依旧闪烁着光芒。”周明慧说,他们通过升国旗、唱红歌、颂党恩、演红色节目、讲红色故事等形式,让人们铭记历史、不忘国耻,为美好的明天继续拼搏奋斗。

  “通过参观学习,我们上了一堂生动的革命传统教育课,进一步了解了中国抗日战争走向伟大胜利的历史进程。”近日,省工信厅组织部分党员干部赴冉庄地道战遗址开展主题党日活动,党员们纷纷表示,要继承和发扬革命先烈的光荣传统,踏踏实实做好本职工作。

  依托冉庄地道战遗址,冉庄村大力发展红色旅游。如今,每年约有150万游客来这里参观旅游,接受爱国主义和革命传统教育。记者看到,在冉庄街道上,人流如织,很多游客装扮成八路军战士、武工队队员的样子在拍照,满脸洋溢着自豪感。

  “通过发展红色旅游,当地经济有了很大提升,年人均收入达到18000元。我们将进一步弘扬地道战精神,依托红色旅游资源,推动乡村振兴。”冉庄镇党委书记王立恒说。

  今年,清苑区计划投资22亿元,建设红色记忆·冉庄文旅特色小镇项目,打造集红色教育、军事体验、民俗休闲、田园度假为一体的红色旅游景区。

  岁月静好,山河无恙,这片红色的土地必将更加灿烂辉煌。(河北日报记者 赵 建)

关键词:冉庄,爱国主义责任编辑:芦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