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城网特约评论员 马青
“两头婚”登上了热搜榜。什么是“两头婚”?当地俗称“不来不去”“不进不出”“不嫁不娶”“两家拼拼”。主要形式是:婚前约定,男方不给彩礼,女方不给陪嫁,没有嫁娶的概念,婚后夫妻双方可以住男方家也可以住女方家,与原生家庭保持一定的黏性;生两个孩子,一个随父姓,一个随母姓;爸爸的爸妈是爷爷奶奶,妈妈的爸妈也是爷爷奶奶,不再叫“外公外婆”。
舆论争执不休,有人认为,这是婚姻观念进步的体现,淡化嫁娶,男女平等,有人批评,哪里是进步,分明是传宗接代的旧话重提,一个都不想生,还想要俩?有人说,不要彩礼和陪嫁,减轻结婚负担,挺好。有人批评,双方不脱离原生家庭,不就是继续啃老?有人说,孩子跟谁姓不用吵了,一家抚养一个没矛盾。也有人批评,孩子不同姓,分开养,会影响情感交流。有人说,这种探索有利于家庭的稳固和谐。有人担心,分得这么清,还结什么婚?还有一些浙江网友现身说法,以自己或周围人群的家庭模式反驳报道中的某些“两头婚”的特征。
资料图。
其实,既不必剑拔弩张,也不必忧心忡忡。报道中的“两头婚”只是对一部分家庭模式的概括,说它新,是因为它有着这个时代的典型性——双方都是独生子女,偏偏又赶上全面二孩政策,这是“两头婚”的两个前提。说它旧,是因为历史上也有“两头亲”,据说是明清时期的江浙一带,上门女婿不好找,于是就出现了“打折的入赘”,换句话说,是以经济条件换取继承香火的孙子。
一提到传宗接代,仿佛立刻就散发出某种腐朽气味似的。但问题是,所有对“两头婚”的担忧与批评,在“一头婚”中就不存在吗?前段时间PAPI酱生孩子,孩子跟爸爸姓,惹翻了一众网友,说PAPI酱“大女主”人设翻车了,批评她顺从了“父权”社会的游戏规则。这里有一个奇妙的逻辑,如果社会已经不在意“冠姓权”,跟谁姓就不会是一个问题;而如果公众还特别在意跟谁姓,非要争出一个子丑寅卯来,那就说明,传宗接代、继承香火的观念依然根深蒂固。2017年,伴随“全面二孩”的出生高峰,有两组关于“冠姓权”的调查。厦门的一组调查表明:受访者中,二孩跟妈妈姓的占23%。而中青报的一组调查结果显示,接近半数受访者不能接受孩子随母姓。所以,甭管几头婚,“传宗接代”这四个字就像是人们脑子里绕不过去的电线杆。
话说回来,“传宗接代”本身谈不上优劣,它就是人类繁衍的本能而已。那种只有儿子才能继承的“香火”观念,才是需要打碎的糟粕。当下的“两头婚”和历史上的“两头亲”最大的不同可能就是这一点,现在强调的是一家一个,不分男女。有趣的是,不管是历史还是现在,似乎“两头婚”都主要是出现在经济比较发达的江浙,有人说,是因为这里女方家庭经济条件比较好,所以有底气对原本理所当然由男方为主的婚姻模式提出不一样的意见。从这个角度说,“两头婚”算得上是一种小小的进步。
至于其他的担忧和批评,诸如“不要啃老”“AA伤感情”“父母过度干预不利于小家庭和睦”“生一个都难还要生俩?”,放到“一头婚”中也同样存在,并不是“两头婚”的特性。之所以在这个话题中出现,只不过是大家借题发挥而已。
说到底,它不过是诸多婚姻模式中的一种,现在的人们已经不会对“丁克”“不婚”大惊小怪,那么,对家庭的多元化选择真的不用那么敏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