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旅居国外的刘女士收到在成都的朋友王女士发来的信息,王女士问刘女士,前一天是否在微博上请自己帮忙买机票,刘女士蒙了,因为根本没有这回事。原来是有骗子用跟刘女士微博头像、名称相似的“高仿号”诈骗王女士,被骗的王女士前后将一万五千元转至骗子的账户。(6月15日《成都商报》)
这起微博高仿式诈骗,在手法上并非高深莫测,不过是“新壶装老酒”的改进版。以“高仿微博号”消除被骗者的戒备心理,再利用疫情原因、部分留学生无法及时回国等特殊背景,以手机限流、国际版微博不能显示信息、无法使用其他联系方式等理由,诱导受害者买机票、转账,对方发现时已悔之晚矣。
与传统的电信和网络诈骗相比,识别微博高仿式诈骗有时的确不容易。诈骗者制作一个高仿式微博账号很简单,只需要对特定的账号进行“复制+粘贴”的技术处理,被模仿的微博发布了何种内容与动态,呈现出什么样的风格与场景,高仿式微博可以与之做到高度神似。
据介绍,在最严格的技术把关程序下,微博号无法做到完全一致,高仿微博只能采取高度接近和逼真的处理方式,在非常细微的地方体现出模仿与被模仿的差距。比如增加一个小点或者一条横线,使之成为一条最便捷的信息沟通和信任获取通道,再辅以其他如无法联系、出了紧急状况等客观因素,利用时间差诱导被诈骗者代转款项。只要高仿者走完这个流程,哪怕只保持了很短的时间,诈骗行为就可能得逞。
不难发现,这种手法跟利用盗取QQ号实施诈骗很相似,所不同的是,盗取QQ号、微信号诈骗已过多过滥,引起了人们的警惕和严密戒备;而利用高仿微博账号且是并不多见的微博国际版,确实比较容易消除被诈骗者的戒备心理。不过,回头来看,尽管微博高仿式诈骗在手法与形式上进行了创新,依然存在一些漏洞,用户如果认真分析,就不难发现问题。比如,骗子往往会设定一个自己不能亲临的特殊场景,如出了车祸情况紧急,正在参加一个重要会议或在某个特定场合等,让对方没有时间思考、辨别和判断。如果知晓骗子的这些技巧,就不难识破骗局。
利用朋友、亲人之间的信任去实施诈骗,这是诈骗成功的基础,信任度越高,越容易取得成功。事后来看,设置再精细的骗局,都并非深不可测,很多时候,只是被骗者犯了“低级错误”——所谓当局者迷,是指置身事中者很容易被骗子预设的套路带乱节奏。无数个案一再提醒,遇到再紧急的情况也不能放松警惕,而必须守住识别和预防这条底线。
正如警方人士所说,一旦遇到亲人朋友发出代劳式的转账求助,务必验证事实和对方身份的真实性。核实的途径有很多种,除了打对方的电话外,还可以向与其共同生活的人求证。很多时候对方的手机并非打不通(不能打电话只是骗子预设的一个套路),即便确实存在失联的可能性,也还可以寻求旁证,甚至可以向警方进行求助验证真实性。
即便这所有的验证程序都被忽略,进行个人身份认证以增加辨识度也很容易。微博高仿式诈骗之所以能够获得成功,根本原因还在于一些人的防范意识不足,对可能存在的风险预判不够,由此给了诈骗者以可乘之机。技术手段为诈骗行为提供了便利,也增加了识骗和防骗的难度,但大道至简,再高明的诈骗手法都有破绽。有时候,识别诈骗只需打一个电话,不是吗?(堂吉伟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