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城评论 > 激扬河北

监管正面清单,精准环保避免“一刀切”

来源: 长城网  作者:郭慧岩
2019-12-24 17:53:17 
分享:

  12月24日,《河北省重污染天气应急预案》修订版发布,其中“生态环境监管正面清单制度”尤为引人关注。

《河北省重污染天气应急预案》解读新闻发布会现场。长城新媒体记者 刘澜澜 摄

  根据规定,纳入清单的企业、项目,在满足环境管理要求基础上,可在重污染天气应急减排期间“不停产、不限产、不检查、不打扰”。

  目前已建立的第一批生态环境监管正面清单,涉及1640个项目(企业),其中重点工程项目257个、易地扶贫搬迁项目88个、新兴战略产业564家、重点出口企业731家。

  这“四不”原则,相信对企业来说非常有吸引力,但要跻身其中,条件也很苛刻,企业能否达标排放、自律减排、污染治理水平领先是纳入正面清单的关键。

  在国家三令五申要求避免环保“一刀切”的大背景下,河北在全国率先建立此项制度,通过分类施策、正面激励,优先保障合规企业、项目的生产经营活动,是治理大气污染精准化的创新之举。

河北省生态环境执法调度系统。河北省生态环境厅供图

  近年来,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公布的案例显示,“一刀切”的做法在全国一些地方仍然存在。不问青红皂白、不管违法与否,一律停工停产停业,这样简单粗暴、无差别的“一刀切”的做法,让合法合规企业苦不堪言,甚至一些企业谈“环保”色变。

  为了避免“误伤”,国家层面制定了不少禁止环保“一刀切”的政策措施,通过严格落实执行,成效显著。

  实践证明,在环境监管中,如果实行“区别对待”、差异化管控,而不是“一律关停再说”,更能起到正面引导作用,激发企业治污减排的内生动力。

  值得注意的是,河北生态环境监管正面清单并非脱离监管的“白名单”,更不是永久“通行证”。

  在依靠企业自觉遵守法律法规的前提下,相关部门并没有放松对纳入正面清单的企业、建设项目的监管,只是最大程度减少对企业的干扰,减少现场执法频次。比如河北省将完善非现场监控体系,利用科技执法和非现场执法手段。

  河北省生态环境监管正面清单并不是一成不变的,每半年就会调整一次。

  这对列入清单的工业企业和重点建设项目来说,是一个“紧箍咒”,时刻提醒如果在执法检查和重污染应急响应期间不能稳定达标排放、不能按要求限期整改到位等可能会被除名;对于暂时未列入正面清单的企业、建设项目来说则是一个“摸高”标准,激励企业提升自身污染治理质量,争取进入这份“不打扰”清单。

  大气污染治理从当初的“一律”到现在的“区别对待”,是根据实际情况做出的改变,只有政策越细化、越精准,在落实上才会越有成效。

  发展与环保从来不是一对矛盾体,惟有科学、精准的治污措施,才会使两者的边界越来越清晰,在各自的轨道上向前不断发展,而又彼此成就。(郭慧岩)

关键词:环保,监管,正面清单责任编辑:芦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