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3月,中办印发《关于解决形式主义突出问题为基层减负的通知》,明确提出将2019年作为“基层减负年”。如今,“基层减负年”已接近尾声,困扰基层的形式主义问题是否有所好转,“文山会海”现象是否得到有效遏制?
徐 骏作(新华社发)
“文山高耸、会海汹涌”可谓作风建设最难根治的顽疾之一,历来被基层干部群众所诟病。习近平总书记曾引用一副对联来讽刺文山会海:上联是“你开会我开会大家都开会”,下联是“你发文我发文大家都发文”,横批是“谁来落实”。他强调说:“这种状况必须改变!”
“必须改变”,就意味着精简“文山会海”必须下狠心、出实招、看成效,需要从大幅度减少发文数量,压减会议数量、压缩会议时长,发扬“短实新”文风会风做起。
当然,各级政府“层层大幅度精简文件和会议”的根本目的,是让基层干部无效忙碌中解脱出来,把更多的时间和精力用在解决实际问题上。
“发给县级以下的文件、召开的会议减少30%—50%”“中央印发的政策性文件原则上不超过10页,地方和部门也要按此从严掌握”“少开会、开短会,开管用的会”……今年以来,多地定下硬指标,多种措施解决文山会海反弹回潮和督查检查考核过多过频、过度留痕等问题。
当前,削减“文山会海”取得显著成效,各地发文和会议数量同比压缩30%以上。更令人兴奋的是,各地基层干部轻装上阵,感受到新变化的同时,正把减负带来的获得感,更多转化到务实为民、尽职尽责的行动之中。
“看着是‘减负’,实际上是‘增能’,形式主义的东西少了,与群众交流的时间、干实事的时间也就多了。”推行减负举措,正为基层带来全新气象,这是预期的成效,但我们也要看到,“文山会海”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
梳理发现,在一些地方,上级发的红头文件确实少了,但是电话、微信通知等多了,还有的地方通过减少文件编号“假减负”,存在“以文件落实文件”等问题。这些都是“换汤不换药”的表现,违背削减“文山会海”的本意,陷入了以形式主义落实形式主义的“怪圈”。
客观而言,基层治理离不开开会、发文,但开会、发文并不是展现担当、作为、落实的工具,而是要增加科学性、规范性、合理性。尽管“文山会海”现象有所减少,基层干部能够将时间和精力更多用于干事创业、推动发展,还需要进一步增强基层减负的实际成效,警惕“文山会海”反弹的同时,激发基层干部“干实事、真干事、干成事”的热情。
事实上,一些地方已将力戒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作为“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的重要内容,这也是一次化繁为简、去伪存真的大筛查、大起底。而主题教育效果好不好,归根结底要看人民满意不满意、群众认可不认可,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压缩了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的生存空间,推动“为民服务解难题”见实效。
说到底,整治“文山会海”松不得、软不得、虚不得,这既需要量化到具体指标,更需要从思想源头上扭转官员的形式主义之风。让基层干部从“文山会海”中解脱出来,回归联系服务群众的本色,还需要善始善终、善做善成,多一些“真”与“实”。(芦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