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城评论 > 时事快评

“厨神”大爷成诗人,“扫地僧”自己就是生活的微光

来源: 长城网  作者:吕京笏
2019-11-21 17:23:38 
分享:

  ●特约评论员 吕京笏(上海)

  39章,45万字、2000多首诗歌、娟秀工整的字体,讲述着我们国家70年的风雨兼程、春华秋实。你能把这一切和一位食堂大爷联系在一起吗?

  他叫牛藏粮,今年75岁,退休前是国家一级厨师,是河北医科大学食堂的“厨神”。2009年退休后,正逢其母校迁址重修,学校广泛搜集校友们的诗歌创作在故交旧友的推荐和学校盛情邀约下,牛藏粮成了约稿对象。

  扫地僧有少林寺的藏经阁,牛藏粮有自己的一间小斗室。

  在牛藏粮老人五六平方米的书房里摆着一张单人床,四五个纸箱和摞得厚厚的稿纸占去三分之一的面积,装载着老人家的诗作草稿和翻阅的资料,写诗时用的新华字典几乎快被翻烂了。

  《小草春秋》里全部都是整齐漂亮的手写体,45万余字,都是牛藏粮老人手写之后再统一复印而成。从抗日战争写起,到如今国家富强,人民安居乐业,他从一个普通老百姓的视角,记录了我们国家发展路上的一个个脚印,也记录着自己与时代同向同行的人生轨迹

  在退休之前,作为厨师的牛藏粮,是一位问心无愧的好厨师。在河北医大,由于厨艺突出,牛藏粮做的菜得到学校外宾和医大教授的交口称赞。招牌菜“松鼠桂鱼”、“香酥西法鸡翅根”等菜式色香味俱佳。每次上桌都会引来外宾拍照留念。他本人也由于业绩突出,受到市总工会、医大系统多次表扬奖励。

  从厨神到诗人,天差地别的两个职业,同样的牛藏粮,同一份匠心与执着。按老牛自己的话说,他一辈子干事喜欢“钻到底”,只要认准的事,不做成不回头。就像他的名字——牛藏粮。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每一份精致的菜品、每一篇隽永的诗篇,背后是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的苦练,是无数个寂静的深夜,案牍前的坚守与斟酌。

  把简单的事情做好,就是不简单。漫长的奋斗积累了中华民族的养分,时代的“扫地僧”们,演绎着真正的生活,呈现出平凡中的伟大,他们是磅礴之力不可缺少的一个个细胞。小人物也有大梦想,今天的时代,也给了平凡人更多展现梦想的舞台,给予他们人生更多可能,在与生活的同频共振中绽放光芒。

  我想起了那位喜欢在田间地头溜达的“老农民”——袁隆平,想起了一个人、一口锅,在贵州深山里啃馒头的南仁东。他们的生活,很简单又很充实,很平凡也很伟大,其貌不扬却内核惊人。

  在泛娱乐化的时代,纷繁的现实撕扯着我们的注意力,给了我们太多堕落的理由,功利心仿佛成为了前行的唯一理由,却一次次被惰性击垮。佛系遇上了焦虑,志向远大又不想努力。我思考过很久,“积极废人”的背后,缺少的究竟是什么?

  牛藏粮好像让我看到了答案。他没有袁隆平、南仁东那种可以载入史册的功绩,但有着同样的匠心和坚守,匠心背后,是闪烁的精神内核,是人生的信仰之光。他爱着自己的本职工作,厨房是他的“试验田”,让全校师生吃上好吃的饭菜,是他的梦想;退休后,他沉迷写诗,那是他的一方天地,旁观者看来的疯魔与辛苦,他却享受着自得其乐的身心自由。

  我们喜欢的东西多了,热爱却少了;想要追逐的东西太多,信仰与敬畏却少了。因此才会有太多人,越放纵,越疲惫,越自由,越迷茫。在这些民间的“扫地僧”们身上,我们应该看到了他们的匠心与执着,更应该看到他对待热爱的事业“臣心一片磁针石”的敬畏与信仰。

  心之所向,素履以往,无需聚光灯照耀,自己就是生活的微光。

关键词:牛藏粮,厨神,诗歌创作责任编辑:芦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