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城评论 > 激扬河北

先植绿、后建城,绿色生态是雄安新区的最大财富

来源: 长城网  作者:芦静
2019-07-16 17:10:41 
分享:

  7月14日下午,河北雄安新区规划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召开会议,听取雄安新区造林绿化建设方案和工作进展汇报,研究部署下一阶段生态建设和绿化造林任务。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王东峰主持会议并讲话。省委副书记、省长许勤出席会议。

  “先植绿、后建城,是雄安新区建设的一个新理念”,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嘱托,雄安新区,这座承载着“千年大计、国家大事”重托的未来之城,从“千年秀林”开篇。

  2017年11月13日,“千年秀林”在大清河片林一区造林项目栽下第一棵树。如今,登上秀林驿站二层平台远眺,大规模植树造林正在如火如荼开展,大片丛林一直延伸到视线尽头。

  根据规划,新区森林覆盖率将从11%提高到40%,起步区绿化覆盖率达50%。更值得期待的是,“千年秀林”项目首创数字化验收模式,着眼于高起点规划、高标准构建新区绿色生态网络和公园游憩体系,“雄安质量”“雄安标准”正在贯穿造林各环节、全过程。

  茁壮成长的“千年秀林”,带来了宁静、和谐、美丽的自然环境,也调动了群众参与植树造林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为百姓增加收入提供了机会。

  《国务院关于河北雄安新区总体规划(2018-2035年)的批复》中指出,蓝绿空间占比稳定在70%。其中,“千年秀林”是“绿色”的代表,而“蓝色”指的是“华北明珠”白洋淀。这也从一定程度上表明,良好生态环境将是雄安新区的重要价值体现。

游客乘船游淀。新华社记者 李鑫 摄

  事实上,经历过鱼跃蛙鸣的白洋淀,也曾一度由于不重视保护和过度利用,自然生态严重失衡,陷入了污染的恶性循环。

  “建设雄安新区,一定要把白洋淀修复好、保护好。”眼下,恢复其“华北之肾”的功能,不让一滴污水进入白洋淀,让水更清、岸更绿,是百姓和政府共同的期盼。

白洋淀景如画。新华社记者 沈伯韩 摄

  加大环境综合整治力度,强化涉水企业监管,清理河道垃圾,完善生态补水机制……随着白洋淀综合治理进程的推进,缺水、污染等问题得到了明显改善,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宁静美丽的淀泊风光正在一步步变为现实。

  栽下一片树林,筑起一道绿色生态屏障;修复一汪碧水,重现一个蓝色生态景观。可以说,绿色生态是雄安新区的最大财富、最大优势、最大品牌,蓝绿交织、清新明亮、水城共融则成为了雄安新区的鲜明标识。

  当前,雄安新区的规划建设已由顶层设计转入实质性建设阶段。虽然率先启动的生态基础设施建设和环境整治,白洋淀及流域治理和“千年秀林”建设初见成效,但这仅仅是开端。其环境治理仍存在一些突出问题,如何绕开“边发展边污染边治理”的老路,都考验着管理的智慧和能力。

无人机拍摄的雄安新区白洋淀。新华社记者 王建华 摄

  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打好蓝绿交织底色,创造“雄安质量”,还需强化忧患意识,一茬接着一茬干。确保今年年底前白洋淀水质全面达到四类标准,明年实现3年造林30万亩,就是亟待完成的任务之一。

  7月15日,雄安新区管委会发布《关于划定雄安新区移动源污染物低排放控制区的通告》提出,雄安新区在全国率先建立移动源污染物低排放控制区,进一步减少移动源污染排放,根本改善大气环境质量。这是全面加强生态环境保护的又一重招,为守护绿色雄安提供支撑。

  要全面统筹布局,构建“一淀、三带、九片、多廊”生态格局;要创新体制机制和方式方法,全面提升造林绿化的质量和水平;要加强工作推进,打造雄安新区亮丽的风景线……按照此次会议部署,确保各项任务如期落实到位,不断厚植雄安新区生态底色,一刻也不能停歇。

  千年大计,生态优先,天蓝、地绿、水清、土净的雄安新区正跨步向我们走来。(芦静)

关键词:千年秀林,雄安新区,绿色生态责任编辑:芦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