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城地理

苏轼与河北的缘

来源: 燕赵都市报  作者:梁勇
2019-06-20 09:26:31 
分享:

位于河北曲阳县城内的祭祀北岳恒山的北岳庙德宁殿

定州文庙内苏轼的塑像

定州文庙院内的“东坡双槐”

“宋苏文忠公祠记”石碑

定州现存的苏轼雪浪石

苏东坡书法

  梁勇/文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是北宋文学巨匠,唐宋八大家之一。同时,也是北宋著名的书法家、画家。

  说起苏轼,无人不知。但说起他与河北的缘分,很多人不一定知道。

  苏轼祖籍在栾城

  三苏都出生于四川眉山,但他们总自称栾城人。这是因为苏轼11世祖是唐代政治家、赵郡栾城的苏味道。

  苏味道(648—705),初唐武周时期政治家、诗人和散文家,赵郡栾城人,少年时与赵郡才子李峤以文辞齐名。武则天以周代唐,苏味道受到重用,先后为相7年。在唐中宗复辟后,被贬眉州刺史,不久迁益州(今成都)大都督府长史,未行而卒,终年58岁。

  苏味道病故后,葬于眉州之西。其子留居眉山,世代繁衍,自是眉州始有苏氏。

  尽管苏轼的从政之德与苏味道截然不同,但包括苏轼父亲在内的“三苏”,世代不忘祖籍,都自认是栾城人。苏洵《嘉祐集》的《六经论》《春秋论》《上皇帝书》等几十篇文稿都署名“赵郡苏洵”。赵郡是栾城的上级政区,是三苏的郡望。苏轼的文集、诗词、书帧中,也常用“赵郡苏轼”或“栾城子瞻”“赵郡苏子瞻”。

  近年,海内外苏氏后裔,先后多次在栾城举办苏轼故里祭祖纪念活动。

  赴曲阳祭北岳

  熙宁四年(1071年),王安石变法期间,苏轼作为反对派代表,被贬杭州任通判。熙宁九年(1076年),任祠部员外郎、直史馆,知密州(今山东诸城)知州事、骑都尉。

  这年,河北蝗旱灾疫,民不聊生,宋神宗减免中山府税负,赈济饥民,派苏轼到定州北岳庙,赐封北岳神灵为润民侯,为民求雨祈祥。

  《四库全书·苏轼全集》收录了苏轼祭北岳的祝文。他非常虔诚地奉行使命。祝文说:“熙宁九年七月某日,诏封常山神为润民侯。十月某日,具位苏轼,谨以清酌少牢之奠,昭告于侯之庙……”可见苏轼这次赴曲阳北岳庙行程在三个月左右。

  虽然,这是一篇祭祀北岳神仙的祝文,但苏轼的忧国忧民之情溢于言表。同时,言词中暗含着对所有官员的一种警示:“有德而致之则为荣,无功而享之则为辱。”这句名言,对后世所有官员都是基本的从政荣辱标准。

  出知定州

  哲宗元祐八年(1093年),年过半百的苏轼以河北路安抚使持节出知定州。

  定州是一座历史文化古城,春秋齐国相管仲筑城,西汉置卢奴县,景帝三年(前154年)封刘胜为中山王,成为中山国首府,北宋属河北西路,是宋辽边境重镇。

  苏轼修身齐家平天下的文人抱负,使他一生具有很强的社会责任感。他知定州期间,勤政爱民,上呈了一系列策论、奏议和表、状等,阐述政治主张,反对小人弄权。

  他在《朝辞赴定州论事状》中指出:“天下乱治,出于(民)情之通塞。”借唐明皇听任小人弄权导致朝廷衰微的历史教训,劝朝廷广纳谏议,以“通下情、除壅蔽为急务”。

  在《乞将度牒修定州禁军营房状》等奏状中,陈述了辽兵深入真定府北寨(今阜平县)和文安等地抢掠民户的恶性事件,请求修筑营房,重视练兵,增加弓箭手粮马,加强军民联防。同时他严肃查处克扣军饷、军粮的贪官,使定州军纪之严明闻名于边界。

  他的《乞减价粜常平仓米赈济状》和《乞将损弱米贷与上户令赈济佃客状》等文状,反映了体察民众疾苦、关心饥民的仁德,提出了一系列保护饥民的具体措施,字字真情。

  他深切感怀欧阳修在宋仁宗时在河北的坎坷经历。一方面,欧阳修是苏轼恩师、知己,对苏轼和苏辙中进士具有奖掖之恩;另一方面,苏轼的经历与欧阳文忠公的坎坷命运相似,使他产生了思想的共鸣。他在《续欧阳子朋党论》中精辟指出:“君子如嘉禾也,封殖之甚难,而去之甚易。小人如恶草也,不种而生,去之复蕃。”文章深刻阐明了封建社会反复滋生小人的根源,与欧阳修相比,言辞之激烈有过之而无不及。

  在河北的文化遗产

  苏轼是中国文化史上千古奇才,不仅在诗、词、散文、书法、绘画、政论等领域有极高造诣,且在医学、养生、文物鉴赏、烹饪、酿酒等方面,都有独到研究。

  他在定州创下了历史文化名酒——中山松醪,创作并亲笔手书千古名篇《中山松醪赋》,用浪漫主义手法,极言这种酒的神奇功效,抒发了遨游苍天的豪放情怀:“曾日饮之几何,觉天刑之可逃。投柱杖而起行,罢儿童之抑搔。望西山之咫尺,欲褰裳以游遨。跨超峰之奔鹿,接挂壁之飞猱。遂从此而入海,渺翻天之云涛。使夫嵇、阮之伦,与八仙之群豪……颠倒白纶巾,淋漓宫锦袍……”诗豪酒仙的气质,在他笔下表现得淋漓尽致。

  苏轼爱好广泛,对生活充满激情。他酷爱雅石,是我国北方著名雅石——雪浪石的发现者和命名者,创作了《怪石供》《后怪石供》等关于奇石、雅石的文章。定州西部的曲阳、阜平、唐县,是大理石和花岗岩的主产地。

  绍圣元年,苏轼在定州“中山后圃”得一奇石,上有白色文脉,于是“盛之,琢盆为芙蓉,激水其上”,取名“雪浪石”,并创作了著名的《雪浪石铭》,名其室曰“雪浪斋”。

  苏轼“雪浪斋”,是定州一处重要的文化遗存,明清为“定州八景”之一。后人有诗赞道:“飞阁廊下雪皑皑,浪花千层玉芩苔。无风吹梨花千朵,有情月寒玉人来。”苏轼去世后近千年间,无数文人雅士凭吊他并咏叹雪浪石。乾隆皇帝曾多次驻跸定州,留下了多篇赞咏雪浪石的诗文。

  苏轼在定州,鼓励农民改良土地,治理荒沙,植树造林。除了建设和完善定州西部的水田和塘泊,还推广种植水稻,带领边地军民种植桑枣槐树。

  定州文庙院内,至今保存着“东坡双槐”,相传是苏轼亲手种植的。这两棵槐树,经千年而枝繁叶茂,东侧一株如凤凰展翅,西侧一株如神龙游天,后人名为“神龙”和“凤舞”。

  苏轼在定州,结合百姓插秧种稻的劳动,编写了《插秧曲》,演绎成民间歌舞——定州大秧歌。他任职半年,体察民众,清廉正直,为民请命。他离任后,定州百姓修建“苏公祠”以示纪念。可惜后来苏公祠废毁,唯有后世刻立的“宋苏文忠公祠记”石碑尚存,显示了定州人民对这位千古廉吏的怀念和敬仰。

关键词:苏轼,河北,文化遗产责任编辑:芦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