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厘子自由”后,近日,“荔枝自由”又喜提热搜。中国经济网记者调查发现,与去年同期相比,草莓、苹果、椰青等水果均价总体确实有不同程度上涨,部分商品价格甚至翻了两三倍。北京新发地市场数据显示,红颜草莓由去年同期的平均7.5元/斤涨到现在的9.5元/斤,涨幅达27%。富士苹果(膜袋)在5月初的平均价格,由去年的1.65元/斤涨到今年的4.5-4.75元/斤。
水果价格一路走高,宝宝真的很焦虑。一斤荔枝30元,吃不起!有网友甚至吐槽,18线小城市79元一斤。荔枝如此,好歹还算是应季水果,可你去看看超市里都有些蔫巴了的苹果,居然也敢每斤要价8.99元!
有人说了,水果贵,少吃、不吃不就得了,好歹不是必需品,犯得着这么纠结吗?话虽如此,其实不然。一则,与蔬菜一样,如今水果也已经成为寻常人家餐桌上的标配了。妈妈说了,常吃水果下火、润肺、助消化,甚至还有美容等等十分实际的功效,岂能一句“少吃”就可以轻轻翻篇儿的?再则,从之前的温饱消费,到现在的水果消费,这种变化也标志着国人生活品质的提升。应季吃也好,反季吃也罢,多多少少带有一点炫耀性消费的意思在里边,在这样的语境与心理暗示下,哪怕水果再贵,也得吃!
或许,也正是因为瞅准了人们消费心理的变化,水果才成为日常消费的“贵族”,每隔一段,就会出现一种水果自由,从车厘子到荔枝,下一个是什么?而公众也分明从各种吐槽抱怨中嗅到一丝丝的夸耀……
当然,今年的水果为什么贵,已有专业分析,原因无非是去年整体减产、今年新果断供,以及资本运作等等。说实话,这些道理一点也不新鲜,几乎每一次农产品出现波动,都会拿出来说事。国家统计局新闻发言人也在5月15日的国新办新闻发布会上回应,水果涨价不会持续维持在高位。
可问题是,对于已经养成了“水果消费”的民众而言,能够买到更便宜的水果,能够满足越来越刁蛮的口味,能够实现越来越多的“水果自由”,才是“硬道理”。
消极一点,不妨“慢半拍”,等一种应季水果的热乎劲过去,到尾声价格回落的时候,再来满足“口腹之欲”。不过,这个办法并不具有普适性。那就不妨积极一些,比如,有没有一条更便捷、更顺畅的渠道,可以让老百姓分享更多的“水果自由”?
可以尝试一下电商采购。相比于传统的从农田到餐桌行销模式,电商可以边下单、边采摘、边发货,不存在库存积压,也省去层层转运等诸多环节。据测算,每个环节的成本要上涨30%~50%以上。这也是为什么从农民手中收走时仅一两元一斤的荔枝,到了消费者手中就要几十块的原因。农民没有挣到钱,消费者多花了钱,但在传统营销模式下,这也是没有办法的事情。而有了电商之后,一切都不一样了。
不仅如此,每一次消费留痕,都会成为水果消费的大数据,经过分析之后,这些大数据不再是沉淀的信息,而是可以直接指导农民生产,这其实也是一种供给侧改革。
以新电商拼多多为例,自今年水果大幅涨价以来,多多果园流量大涨,日活较年初增加超过1100万。而大数据也让采购单量、品类需求、区域喜好等信息直达产地,农民可以提前按需种植、备货、发货,实现了从枝头到舌尖的信息通畅。
水果从农户直抵消费者,不仅让消费者可以吃到便宜的水果,也增加了农民的收入。事实上,这是技术的红利,也是电商扶贫的具体体现。(高文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