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城评论 > 时事快评

800万科技奖金“全归个人”,不要怕科学家“富起来”

来源: 长城网  作者:于平
2019-01-09 11:09:00 
分享:

  国家科学技术奖昨日揭晓,哈尔滨工业大学刘永坦院士和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工程大学钱七虎院士摘得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据悉,2018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奖金额度由设立之初的500万元/人调整为800万元/人,国家科学技术奖三大奖奖金额度也同步提高50%。

这是1月8日拍摄的2018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会场。新华社记者 丁林 摄

  800万元的高额奖金,无疑是此次国家科技奖的一大亮点,足令科学界扬眉吐气。而相比奖金数额,更值得一提的是分配规则——从以往的50万归获奖者,450万需用于支持科学研究活动,变为800万元全由获奖者个人支配。

  800万元,足以让任何一个科学家“富起来”,享受很大程度上的财务自由,这是令科学家鼓舞的。然而,在此前很长一段时间里,对于科学家该不该“富起来”,存在着不少争议。许多人认为,做科学研究就应当甘于清贫,默默奉献,淡泊名利。一些科研奖励之所以奖金额较低,以及奖金人人有份、“吃大锅饭”,也是循此思维。

  其实,做好科学研究与过好的生活,两者并非对立。一个真正热爱科学研究的科学家,不会因为获得一大笔财富而不专心科学研究。恰恰相反,做科研来的高收益,只会让科学家的劳动更有尊严,成为科学研究的强大驱动力,激发科研人员的积极性。通过发明创造“富起来”,这对社会也是一个示范效应,吸引更多优秀人才加入到科研的行列中,让世界尖端人才也可能流向中国。

  财富不仅会带来更好的生活,更是思想自由、学术自由的基础,有利于打破科学研究种种束缚和限制。因为,如果一个科学家有足够的财富,他就不必为五斗米而折腰,不用受他人的摆布与干预。他就更有底气和条件,自由思考,自由探索,做自己想做的研究,坚持自己的领域和方向。所以,倘若科学家们都能“富起来”,无疑将极大释放科学研究的想象力、创造力,为科技创新输送源源不断的动力。

1月8日,刘永坦(前右)、钱七虎(前左)在2018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上。新华社记者 丁林 摄

  让科学家“富起来”,不仅能产生更多高水平的科研成果,更有利于把这些成果转化为生产力。

  受益于从国家到民间的持续投入,如今的中国,每年都诞生大量的科技成果。但这些成果大多停留于实验阶段,束之高阁,并未为企业和市场所用。统计显示,发达国家的科研成果转化率为40%,而中国的转化率仅为10%。而在产值占比方面,发达国家为20%,而中国只有2%。

  美欧等发达国家,为什么有着很高的科研成果转化率?很重要的原因是有完善的市场机制和合理的科研产出分配机制,可以帮助科学家造富。也正因此,科学家富起来,成为千万乃至亿万富翁的例子,举不胜举,从瓦特、爱迪生、诺贝尔到马克沁、西门子、福特……科学家在造富的同时,也在为社会、为人类造福。中国的科学家很多,但科学家中的富翁却不多,显然,让科学家“富起来”,激励机制要更多一些,步子应当迈得更大一些。

  如学者易中天所说,“作家、科学家富起来是天经地义的事情,一个社会,精神产品的制造者先富起来,那就对了。”而要科学家清贫,付出不计回报,那才是社会的不公。一个创造几千万元经济效益的科技人员,奖金只分得几百元,这样的时代,已经过去了。国家科技奖,无论从奖金数额,还是奖金分配规则,都树立了一个新标杆。不要怕科学家“富起来”,科研不再是清贫的代名词,科研不必再坐冷板凳,这才是科学之福,也是社会之福、国家之福。(于平)

关键词:国家科学技术奖,奖金,分配责任编辑:芦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