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堂关门都16年了,但当初乡政府吃饭挂账的3万元餐费还是没给我,不知道催要到什么时候。”提起被洛川县杨舒乡政府(2015年改为杨舒便民服务中心)拖欠餐费一事,66岁的万三锁心力交瘁,“不知道有生之年还能不能要回来?”(12月19日《华商报》)
政府官员以公务接待名义,下馆子,打白条,久拖不还,吃得饭店关门大吉,如今已经不是新鲜事。“吃相”难看,饭店老板要账也不客气,求爷爷告奶奶不成,便转而挂横幅、求媒体,好在对付这样的事,舆论压力很容易奏效。
可以肯定,跟此前被官员吃猪蹄吃垮的饭店老板一样,这事经媒体曝光后,万三锁老板的那3万元很快也会有着落。否则深陷舆论漩涡的政府及其官员会有“呛水”的不适感。哪怕是“子债父还”,也要给舆情快速“灭火”。这也算是“官赖”的一处软肋吧。
客观而言,在16年前的那个年代,公款吃喝现象普遍存在,乡政府在某个饭店消费几万元也不是什么新鲜事。此前有媒体曝光,有一个乡政府13年打下约1公斤欠条,欠下70万元餐费。还有一个镇政府拖欠饭店10万,光欠条就有354张。这样的吃喝风后来甚至成了基层乱象治理的重点。
作为一“历史遗留问题”,这其实没什么大不了,即知即改,立行立改便是。但是,欠下的账动辄十多年甚至更长时间,利息都超过本金了,就是不还;前任吃了不还,继任没吃更不想还,这就不能算小事。
过去说不拿群众一针一线。3万元,是怎么一根针、一根钱?在民众眼里,不管食客是书记还是乡长抑或是其他官员,都是公职人员,更应该懂得欠账还钱的朴素道理。领导换过一任又一任,有的甚至还提拔重用了。但那一沓厚厚的欠条却任由其纸质泛黄而不想还,这样的“官脸”往哪儿搁?有没有算过由此损失的政府公信力的“大账”?
从此类“官赖”的官方回应看,欠钱不还的共同理由,大都只有一个——“财力紧张”。一级政府的财力,紧张到还不起几万元的欠款,这不是哄小孩?再问一句,当初推杯换盏时,为什么不说“财力紧张”?
回过头去看,以前官员“吃相”难看程度,每每被刷新,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赊账吃喝低成本、零成本。作为一种特殊的历史存在,这或许可以“既往不咎”。但欠下的吃喝债,是一定要还的。
彻底的反“四风”,应该包括对历史吃喝问题的清算,尤其是对欠百姓饭店债务的清理。66岁的万三锁因要债心力交瘁而交由其儿子“接力”马拉松要债路,这事说不过去。当地政府赶紧连本带息还了这笔账,必要时,当地纪委监委也该介入。(印荣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