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城地理

奚氏制墨

来源: 河北日报  作者:梁勇
2018-08-10 11:27:53 
分享:

徽州李廷珪像

徽墨传承人制作徽墨

仿奚氏古法墨

易砚

  文房四宝,是中国真正的文化国粹,也是中国文人儒雅生活的标志和名片。而在徽墨、宣纸、湖笔、歙砚这文房四宝的几大品牌中,至少徽墨、歙砚的技艺都源于易州(今河北易县)。奚墨易砚,正是徽墨、歙砚的前身,易州奚氏家族的奚超、奚廷珪父子,是徽墨、歙砚的开创者。在文房四宝的历代工匠中,奚廷珪是值得钦佩的千古巨匠。

  古人赞易砚:“质地坚润而刚,颜色嫩而纯,滑中有涩,涩中不滞笔,涩而易发墨,其色尤艳。”易州奚氏墨在唐代绵延数代,奚氏家族制墨琢砚技艺超群,堪为当时文化巨匠。

  易州奚氏家族的奚超、奚廷珪父子,是徽墨、歙砚的开创者。其中,奚廷珪更是制墨翘楚,说起这位文房巨匠,还得从易砚奚墨的源头说起。

  易砚是中国历史最悠久的古砚之一,产于易州,算得上是石砚先行者。宋代以后,易砚与广东端砚齐名,有“南端北易”之称。易州,人杰地灵,物华天宝,太行山群峰高耸,蕴含着丰富的湖相沉积岩和多种变质岩,易水长流,湖光山色。古时燕国曾在易水之滨创建燕下都,燕昭王在易水之畔筑黄金台,招贤纳士,大败齐国,赢得了燕国复兴。

  太行山东麓,则是中华文明的发祥地之一,文化厚重。史载炎黄蚩尤三祖合符釜山(今涿鹿合符坛),相传尧帝生于唐(今河北唐县),先商源于蕃(今平山县蒲吾)。至晚从商王祖乙都于邢(今河北邢台),就开启了用墨写字记事的文明史,考古发现证明,商代人用天然石墨研磨后加入桃胶用于书写。

  《述古书法纂》载,西周宣王时,“邢夷始制墨,字从黑土,煤烟所成,土之类也”。邢夷就被后人奉为墨神。有了墨,就促进人类去发现和发明砚。最早发明墨的地方,凿石琢砚的启蒙就比较早。而太行山具有丰富的砚石资源,尤其在易州西峪,在几亿年地质年代中,从大湖沉积,到地壳提升,加上岩浆侵入,流水浸润,形成的砚石质地细腻,种类丰富,存量巨大。有带紫、碧、黑、灰等颜色的水成岩,有的石料上还生着天然的碧绿色、淡黄色或白色的斑纹,还有的带圆形或椭圆形花斑,被称之为“石眼”或“石胆”。

  春秋战国时期,燕人在易州凿石琢砚开始滥觞,汉代已经成熟。2006年,在易县东汉墓出土的石黛板被专家认定是迄今发现最早的古易砚。石家庄市陈章村东汉墓葬中也曾出土易水石砚及研墨的砚石。易砚发展了,反过来促进制墨技艺的进步。砚与墨在互动中不断进步。

  魏晋南北朝时期,河北邺城十分繁荣,用笔墨纸砚文房四宝成为时尚。隋唐五代时期科举制日臻完善,文化教育日盛,河北这片热土上出现了一些著名的墨产地。其中最著名的就是奚廷珪的故乡易州,还有滹沱河畔的真定(今河北正定)。

  《唐六典》卷三《尚书户部》和《新唐书·地理志》《元和郡县图志》等文献均记载易州“土贡墨”,易墨成为朝廷贡品。而易砚和易州墨闻名于世,与唐代易州奚氏家族有着密切关系,也与入朝担任墨官的易州人祖敏有关。

  祖敏,易州人,以鹿角胶煎为膏而和之,所制墨很有名。元代陆友著《墨史》云:“今墨之上,必假其姓而号之。”祖敏墨成为唐朝名牌产品,他本人亦入朝担任墨官。

  易州奚超,其父奚鼐、叔父奚鼎都是唐代易墨和易砚大师级人物。《墨史》记载:奚鼐,善造墨,所制者面有光气,印文有“奚鼐”或“庚申”二字。在墨表面加印刻字,就是奚鼐首创,从而使墨更具艺术性、更有品牌标志。唐代书法家、制墨名家李阳冰也曾制巨墨,效仿奚鼐加印文字。唐代奚墨的品质通过敦煌藏经洞发现的唐代临摹颜真卿、怀素墨迹来看,虽过千年,但点画清晰,神采奕奕,其中浓淡枯湿之处,毫无走失之痕,如同新写的一样,可见其墨品质极好。

  奚鼐、奚鼎到易县西峪取易水石研墨,发现这种岩石质地密实细腻,斑纹奇彩,光润如玉,坚柔适中,易于发墨,是制砚的上乘石料。于是组织家人进山采石,雕刻成砚,时称“易水砚”,又称奚砚、乌金砚,久而久之,成为与易墨同样知名的品牌。古人赞易砚:“质地坚润而刚,颜色嫩而纯,滑中有涩,涩中不滞笔,涩而易发墨,其色尤艳。”易州奚氏墨在唐代绵延数代,奚氏家族制墨琢砚技艺超群,堪为当时文化巨匠。

  唐代后期,藩镇割据一百多年,控制河北恒、冀、深、赵、沧、定、易七州的成德军节度使李宝臣死后,唐王朝借机削藩,通过干预分裂成德军,授予控制易、定二州的藩镇大将张孝忠为义武节度使,另立藩镇,也称“易定节度使”。后来的易定节度使王处直、王都,都有收藏文房珍宝和书籍的雅好,促进了定窑的崛起和易砚的推广,奚墨也随之声名鹊起,定瓷、易砚、奚墨成为易定节度使及其周边地区文人必备的文房雅器。

  正当奚氏制墨技艺和易砚走向鼎盛之时,奚氏故土易州却成了兵燹灾地。奚超、奚廷珪父子举家迁至歙州。后来,歙州改为徽州,奚墨成了徽墨的代表,也成为中国文房四宝不朽之经典。

  奚墨易砚传到奚超及其儿子奚廷珪时,唐朝江山变了天,朱温借镇压黄巢起义控制朝廷,从此藩镇混战,天下大乱。燕山以北的契丹政权迅速强大,趁着中原王朝更迭,不断南下河北掠地。正当奚氏制墨技艺和易砚走向鼎盛之时,奚氏故土易州却成了兵燹灾地。

  据明代陶宗仪《辍耕录·墨》记载:“至唐末,墨工奚超与其子廷珪自易水渡江迁居歙州。”奚超、奚廷珪父子举家迁至歙州,发现这一带油松林茂密,当地官民伐木造屋,砍下碎枝枯叶堆积如山,这些材料油脂多,适合制墨,于是就留住此地,以造墨为业。他们把对故乡的思念融入一方方松烟墨中,创造了松烟墨的珍品。其后,又发现歙州的水成岩酷似易州砚石,就开始雕琢石砚,称为歙砚,由此带动了歙州制墨琢砚产业蓬勃发展。奚墨、歙砚很快成为文房名品。

  奚超、奚廷珪落籍歙州,正值五代十国南唐统治时期。南唐为十国之一,公元937年建国,975年被北宋所灭,历时39年,鼎盛时辖35州,疆域相当于今江西全省、安徽、江苏、福建和湖北、湖南的一部分,人口约五百万。

  定都金陵(今南京)的南唐三代皇帝,不算治国理政的高手,却是缔造文化盛世的人物。在三十多年岁月中,南唐的经济繁荣,文化发达,朝廷建立翰林图画院(史称“南唐画院”),聚集了一群杰出的画家。包括中国历史上熠熠生辉的山水画“南宗”流派大家董源、巨然,花鸟画名家徐熙,人物画巨匠周文矩、顾闳中等人,他们继往开来,推陈出新,对后世中国画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尤其顾闳中《韩熙载夜宴图》、周文矩《南庄图》、董源《庐山图》《夷光像》等,都是彪炳青史的千古名作。弱小的南唐创造出如此绚丽灿烂的画艺高峰,在中国书画艺术发展史上留下了辉煌的篇章。

  在这种文化氛围中实现复兴的奚墨、易砚技艺,也随之声名鹊起,创造了中国文房四宝的不朽品牌。奚超父子造的“新安香墨”(歙州又称新安),选料以松烟一斤,珍珠三两,玉屑龙脑各一两,和以生漆,捣十万杵而成,时有“得其墨而藏者可五六十年,胶败更调,入水三年不坏”“其坚如玉,其纹如犀”之说。《十国春秋》卷三十二中记载,南唐一个贵族不小心把一丸廷珪墨掉入池中,以为遭水浸渍必坏,惋惜之余没派人捞取。几个月后,他又不小心把一个金器掉入池中,派人捞取,遂把此前堕水的廷珪墨一并捞出。他惊奇地发现,在水中浸泡数月,廷珪墨居然光色不变,表里若新。

  奚超、奚廷珪的墨和歙砚,得到南唐皇帝青睐,成为御制佳品。皇帝常以其墨、砚赏赐功臣,朝臣文人之间也就常以其墨、砚作为馈赠礼品。奚廷珪后被南唐后主授为墨务官,赐国姓李,以示优宠。而后其弟廷宽、宽子承宴、宴子文用皆为墨官,李氏墨也为天下所重。再后来,歙州改为徽州,奚墨成了徽墨的代表,奚氏族父子之墨始集大成,奚廷珪墨成为中国文房四宝不朽之经典。

  金代文学家元好问《学东坡移居》中云:“溪石含馀润,奚墨凝幽香。”

  奚墨易砚润千古神笔,徽墨歙砚传百代匠心。改革开放以来,易县琢砚匠人的后代,开始复兴易砚文化,传承易砚技艺,弘扬易砚匠心。

  奚廷珪父子制墨琢砚技艺及其产业在徽州世代传承,支撑徽墨、歙砚千年地位牢不可摧,如今文房四宝的墨锭仍称“徽墨”,文人用砚多为歙砚。很多徽墨还要打上“李廷珪监造”字样。《墨史》说,唐李氏易水制墨法以歙州松与易水松相类似,取松烟与鹿角胶合制而成。又说易水奚氏都用大胶合墨。北宋书法家用“李廷珪墨”抄写《华严经》一部半,才研磨下去一寸。优质、出彩、耐用、体面,成为“李廷珪”墨的品牌价值。

  宋太祖之后,凡皇帝写诏书都用廷珪墨,每年歙州要向朝廷进贡墨一千斤。奚廷珪墨存放百年以上,研墨时尚有“龙脑气”,宋人称之为“天下第一品”。宋太宗时的墨官张遇也是易州人,是油烟墨的改良人,他试用桐油取烟制墨,并在墨中加金箔等添加物,以显奢华,专供北宋朝廷宫中御用。当时人们评价,以李廷珪为第一,张遇第二。

  宋仁宗庆历年间,市场上很难买到廷珪墨,一枚廷珪墨卖一万钱,俨然成为文房圣物。潘谷是宋朝造墨名家,也是易州人,制墨技艺精湛,被誉为“墨仙”,苏东坡、黄庭坚等人以能得到潘墨为荣。北宋词人秦少游有“李廷珪墨”半锭,当潘谷见到秦少游家这半锭李廷珪墨的时候居然下拜说:“这真是李氏故物,我生再见矣。”

  宋徽宗宣和年间,赵佶再度把书画艺术推到一个新高峰。他整天书写绘画,还按沈括《梦溪笔谈》记载的方法,以苏合香油取烟,用鹿角胶配以中草药和其他香料,亲自制成惊世墨笏。后来金灭北宋,金章宗四处寻访,以黄金一斤购得一两墨。因为此墨过于奢华,谓之“墨妖”。赵佶俨然是第二个南唐后主,但时人都知道,宣和府中所存李廷珪之小样墨最佳。正由于赵佶对李廷珪墨的珍视收藏,竟出现了“黄金可得,李氏之墨不可得”的现象。也正因为李廷珪制墨技艺世代传承,且北宋制墨名家潘谷,都是易州人,所以当时制墨必仿易水法。历代造墨家都在模具上铸字于墨,皆遵易水法也。李廷珪之后,李氏徽墨世代传承,徽州还出现了数位异姓制墨名家,如沈桂用古松加生漆制得极黑的松漆烟墨,吴滋用古松加清胶制得佳墨等。

  明清时期徽州仍是全国的墨业中心,制墨规模与技艺进一步发展,墨的形制、装潢更加考究。到当代,随着墨汁的普及,徽墨由实用转向鉴赏和收藏为主,并制作集锦套墨。许多文人书画家定制墨,多请歙县墨工承造,逐渐形成文雅和富丽为一体的徽墨古风。

  奚超、奚廷珪离开易州后,奚墨技艺在易州逐渐失传,而易砚雕琢仍在易水河畔传承。明代学者称易砚“质之坚润,琢之圆滑,色之光彩,声之清泠,体之厚重,藏之完整,为砚中之首”。清朝雍正帝在易县营建清西陵后,封山育林,禁采山石,易砚逐渐衰落。

  奚墨易砚润千古神笔,徽墨歙砚传百代匠心。改革开放以来,易县琢砚匠人的后代,开始复兴易砚文化,传承易砚技艺,弘扬易砚匠心。2006年易水砚荣获“国之宝·中国十大名砚”的荣誉称号,2008年易水砚制作技艺被评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奚氏文房品牌在故乡易县再展雄风。(梁勇)

关键词:奚墨易砚,易县,文化责任编辑:芦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