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点击

别掉进“花钱包过”的“职称代评”陷阱

来源: 羊城晚报  作者:蒋理
2024-06-06 15:52:05 
分享:

  两年多过去了,张健依然没有拿到期待已久的工程师中级职称证书。据中青报报道,2021年10月27日,张健和湖北武汉德育优才教育科技有限公司签订了职称代评合同。合同约定,只要通过官方组织的能力测评,她就可以拿到证书。后来,她被告知通过了能力测评,但直到现在也没有拿到证书,6000元报名费也没有退回。一段时间以来,记者收到多条线索,不少年轻人与德育优才公司签订职称代评合同后,迟迟没有收到自己的证书,该公司也人去楼空。

  “职称代评”如果只是提供咨询、代办有关手续的服务,这无可厚非。但如果变为帮当事人伪造评审材料,做出“包过”“年限不够可评”“不需提供业绩贡献直评”等虚假宣传、承诺,则涉嫌违规经营、虚假宣传。至于以“职称代评”为名,诱骗当事人签订虚假合同,却并不提供任何代办服务,则是以有偿代办职称为诱饵的诈骗。

  其实,针对“职称代评”虚假宣传、虚假合同与代办诈骗问题,我国一些地方已经开展过专项治理。如今媒体曝光,仍有机构运作“职称代评”业务,且当事人花了钱没办成功机构却人去楼空。这表明,“职称代评”乱象依旧存在。

  现实中,确有人是本人符合职称评审条件,但自己很忙,委托中介机构进行有关评审职称的事务性工作,如整理、提交材料等,这类中介服务是允许的。只要提交的材料完全是委托人本人的,不存在伪造、虚构,就符合规定。而这类服务的收费并不会很高,有此类服务需求的也不多。

  花钱购买“职称代评”服务的,有很大一部分是本人材料并不过硬,甚至完全不具备相应资格,却想评上职称。非法中介机构就盯着这一群体,通过虚假宣传来招揽生意,有的则进行诈骗。对于这些委托人来说,即便机构帮其把职称办下来,如果事后发现其职称材料是包装、伪造的,有关方面也将取消其靠不法手段获得的职称。

  治理“职称代评”乱象,首先要对那些扰乱职称评审的非法机构、人员严厉查处,同时,要加强对评审职称者的教育,提醒他们评审职称要靠真本事,不能谋求通过购买“职称代评”服务,掉进虚假代评代办的陷阱中。若去购买的“职称代评”服务,其中包含伪造材料、代写论文等行为,本身属弄虚作假的不端行为。

  考虑到现实中存在的“职称代评”非法服务,职称评审委员会必须坚持独立与专业评价,不能出现评审专家与中介机构里应外合,为伪造材料参加评审者“开绿灯”的违法违规行为。一旦发现,有关部门应立即启动调查程序,对相关人员进行严厉查处。(蒋理

关键词:职称代评,诈骗责任编辑:芦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