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列评论

  • 2020/07/09

    长城网

    ①秉持初心,书写决胜全面小康精彩答卷

    “中国共产党的初心,就是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党中央想的就是千方百计让老百姓都能过上好日子。”在奔向全面小康的征程中,越是遭遇艰险与挑战,越需要擦亮初心底色;越是披荆斩棘、爬坡过坎,越能体现初心的价值。

    “党的十八大以来,全国农村贫困人口累计减少超过9000万人。截至2019年末,全国农村贫困人口从2012年末的9899万人减少至551万人,累计减少9348万人;贫困发生率从2012年的10.2%下降至0.6%,累计下降9.6个百分点。”今年年初发布的《2019年贫困地区农村居民收入情况》,真实记录了中国扶贫工作的成果。

    河北省阜平县骆驼湾村一处食用菌大棚。摄于2019年9月。新华社记者 王晓 摄

    一个拥有14亿人口的泱泱大国,何以能在短期内帮助这么多人脱贫,显著改善贫困地区和贫困群众生产生活条件,谱写人类反贫困历史新篇章?最根本的就是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全国上下一心、苦干实干,把初心和使命书写在脱贫攻坚的战场上。

    脱贫攻坚是习近平总书记心里最牵挂的一件大事。回望过往,他到各地考察调研,从黄土高坡到茫茫林海,从雪域高原到草原牧区,从西北边陲到云贵高原,他的足迹遍及一个个集中连片特困地区。

    在河北省阜平县,他鼓励干部群众“只要有信心,黄土变成金”,向全党全国发出了脱贫攻坚的动员令;在海南亚龙湾兰德玫瑰风情产业园,他作出“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的著名论述;在湖南湘西花垣县十八洞村,他首次提出“实事求是、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精准扶贫”的“十六字”方针……

    湖南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花垣县十八洞村一景(4月9日摄)。新华社记者 袁汝婷 摄

    牢记总书记嘱托,体察百姓疾苦,细辨贫困症结,全国各地以啃“硬骨头”的决心和“绣花”的功夫,扎实推进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各项工作。产业扶贫、易地扶贫搬迁、交通扶贫、教育扶贫、健康扶贫……每一项政策的出台、每一次方向的调整,都基于因地制宜,并一件一件抓落实,一年一年接着干,“小康图景”越绘越清晰。

    “这几年,我再去一些贫困村,看到了实实在在的变化,道路平坦通畅,新房子一片连着一片,贫困群众吃穿不成问题。”看到贫困群众的生活一天天变好,总书记非常高兴。

    一切改变,都凝聚着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智慧和心血,都围绕着人民群众对幸福美好生活的追求来实践。而这背后,正是我们党担当使命、一诺千金的积极作为,彰显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初心。

    今年是决胜全面小康、决战脱贫攻坚收官之年,尽管余下的都是贫中之贫、困中之困,是最难啃的硬骨头,还要有效遏制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弄虚作假、急躁和厌战情绪以及消极腐败现象,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也给我们完成既定目标带来了新的挑战,但时间不等人,我们必须走在时间前面。

    共产党是一心一意为人民谋利益的,这个初心永远不能改变。向前看,实现脱贫攻坚目标,迈向全面小康社会,还需要继续在经风雨、见世面中长才干、壮筋骨,把初心和使命变成锐意进取、开拓创新的精气神和埋头苦干、真抓实干的原动力,为了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重整行装再出发。(芦静)

  • 2020/07/09

    长城网

    ②人民是小康的受益者,也是创造者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坚持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惠及全体人民,是以人民为中心的鲜明体现。

    一切为了人民。“只要还有一家一户乃至一个人没有解决基本生活问题,我们就不能安之若素;只要群众对幸福生活的憧憬还没有变成现实,我们就要毫不懈怠团结带领群众一起奋斗。”

    从脱贫攻坚的号角吹响到现在,我国贫困人口从2012年底的9899万人减少到了2019年底的551万人,连续7年每年减贫1000万人以上,贫困发生率降至2%以下,这样的改变堪称奇迹。

    数字的改变直接映照在老百姓的日常。河北阜平骆驼湾、顾家台村里年轻人越来越多,四川大凉山的“悬崖村”搬下了大山,毛南族整族脱贫百姓“不再难”……越来越多人从贫困到摘帽,从富裕走向更富裕。

    顾家台村香菇种植户马秀英正在自家大棚里忙活。长城新媒体记者 冯硕 摄

    成绩背后,是千千万万党员干部,把人民立场作为根本立场,在权力观、政绩观、事业观里都刻下了“人民”二字。

    一切依靠人民。“人民是我们执政的最大底气。”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取得的伟大成就,是全国人民靠着勤劳、智慧、勇气干出来的。

    山西大同的乡亲们把黄花产业做成全国知名品牌,黄花变成“致富花”;陕西柞水县的老百姓把小木耳办了大产业,脱了贫致了富;湖南十八洞村办民宿、当导游,给游客提供了诗一般的生活。

    蓝图再美好也离不开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的发挥。在奔小康的道路上,可以看到,越来越多贫困户从“要我干”变成“我要干”,从“等靠要”变成“主动做”,一步一个脚印,日子越来越红火。

    5月13日,在四川昭觉县阿土列尔村的悬崖钢梯上,村民沿着钢梯下山。新华社记者 王曦 摄

    成果惠及全体人民。“全面小康路上一个不能少,脱贫致富一个不能落下。”脱贫攻坚的成果是全体人民共同创造的,也应该由全体人民共享。

    当下脱贫攻坚已进入决战决胜的关键阶段,如何让剩下的“贫中之贫、困中之困”享受到改革成果,从国家到地方下了大力气。今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集中力量完成打赢脱贫攻坚战和补上全面小康“三农”领域突出短板两大重点任务,各地围绕文件精神也出台了一系列实招、硬招。

    制定更精准的政策、选择更合适的人才、引进更有效的产业……说到底,“我们不能一边宣布全面建成了小康社会,另一边还有几千万人口的生活水平处在扶贫标准线以下。”要让全体人民一个不少都过上全面小康的生活。

    今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实现之年,是全面打赢脱贫攻坚战收官之年,唯有持续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方向不变、力度不减,才能高质量完成脱贫任务,一起实现“小康梦”。

  • 2020/07/09

    长城网

    ③接续奋斗,跑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最后一公里”

    幸福是奋斗出来的。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奋斗是长期的,前人栽树、后人乘凉,伟大事业需要几代人、十几代人、几十代人持续奋斗。”

    多年来,我国的发展是这句话真实写照。从新中国成立初期的一穷二白到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从解决温饱问题到逐步过上比较宽裕的生活,都是14亿国人辛劳奋斗的结果。

    这种骨子里自带的“奋斗基因”也成就了当下的脱贫攻坚成果。党的十八大以来,全国农村贫困人口累计减少超过9000万人。截至2019年末,全国农村贫困人口从2012年末的9899万人减少至551万人,累计减少9348万人;贫困发生率从2012年的10.2%下降至0.6%,累计下降9.6个百分点。

    截至今年4月29日,我国已有河北、山西、内蒙古、吉林、黑龙江、河南、湖南、海南、重庆、西藏、陕西、青海、湖北、江西、安徽等15个省区市的贫困县实现了全部脱贫摘帽。

    成果源自于“爱拼才会赢”的冲动闯劲,靠的是上下齐心,苦干实干。

    李保国生前举办过不同层次的培训班800多场,培训人员9万多人次。 资料图 

    李保国,生前是河北农业大学教授,他把太行山区生态治理和群众脱贫奔小康作为自己的毕生追求,坚持三十五年扎根太行山,用科技力量帮助百姓脱贫致富,探索出了经济社会与生态效益同步提升的扶贫新路,“卅载劬劳,写传奇于太行山;一心奉献,尽忠诚于中国梦。”

    黄文秀,广西百色扶贫驻村书记。她说,“让扶过贫的人像战争年代打过仗的人那样自豪”。在她的带领下,村里越来越多人脱了贫致了富,而她30岁的生命却永远定格在扶贫路上。村民说“说好的打赢扶贫攻坚战役,我们一起收兵,你失约了!”

    正是有了像他们一样的党员干部,到基层,到田间地头,与老百姓干在一起、想在一起,才让更多人看到了希望,有了继续走下去的信心。

    目前,脱贫攻坚任务还未完成,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还没实现,这样的奋斗还要继续。

    黄文秀的生前照片

    拿出更精准的政策、下更大的“绣花”功夫,瞄准突出问题和薄弱环节,落实医疗、就业、教育等各项政策,确保所有贫困县、贫困村如期高质量脱贫。

    还要认识到,一些脱贫人口仍存在返贫风险,一些处于贫困边缘的人口存在致贫风险,不能一“脱”了之,扶上马送一程。

    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奋斗的起点。打好脱贫攻坚战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优先任务,如何做好脱贫攻坚“后半篇文章”,写好乡村振兴“前半篇文章”,做好两者的有机衔接,需要各级党员干部提前谋划、主动作为,如此,才能进一步提高老百姓的幸福感、获得感。

    说到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绝不是“轻轻松松、敲锣打鼓就能实现的”,新冠肺炎疫情的影响,给完成任务、实现目标增加难度,但中华民族从来就是不怕困难、不屈不挠的,越是攻坚期、决胜期,越能扛得住、顶得上,越能激发全国人民以昂扬姿态接续奋斗,跑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最后一公里”,为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打下良好基础。(郭慧岩)

  • 2020/07/09

    长城网

    ④全面小康路上,追求幸福美好生活是永恒的主题

    有了稳定的收入,住进了新家,手里还有了余钱……五十出头的闵廷江是承德市丰宁满族自治县小苇子沟村村民,当了半辈子“贫困户”的他终于摸到了“小康”的样子。他笑呵呵地说:“这都是托了国家政策的福啊!”“只要勤劳肯干就一定能创造美好的生活。”

    脱贫之后的闵廷江依旧干劲十足。长城新媒体记者 路钦淋 摄

    50岁的藏族群众斯那定主童年生活是苦涩的,能吃到几分钱一颗的水果糖,就是最大的幸福。去年,他家通过开民宿、卖弦子等收入近10万元,“这在当年可是天文数字。”今昔对比,斯那定主感叹不已。

    “以前觉得,小康生活就是有房子、有工作、有存款,现在小康意味着更多。”23岁的宿迁姑娘毕羽侠和千千万万独自在大城市打拼的小镇青年一样,她不仅期待工资翻番,更希望扎根南京的梦想成为“够得着”的目标。

    “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从吃不饱、穿不暖、住不好,到过上安居乐业的幸福生活,这些看得见摸得着的获得感和幸福感,为群众全面奔小康增添了精气神,也成为全国各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火热实践的生动注解。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中华民族的千年梦想。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把“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出台实施了一系列惠民政策措施,特别是精准扶贫战略带动居民收入继续快速增长,消费水平和生活质量进一步提高,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孩子们在河北省张北县“空心村”治理易地新建安置区公会新区玩耍。记者 袁立朋 摄

    国家统计局公布的第四次全国经济普查数据显示,2018年我国人均国民总收入为65762元,比2013年的43329元增加22433元,年均增加4000多元;2018年,每百户汽车拥有量为33.0辆,比2013年提高16.1辆;2018年城镇居民民人均住房面积为39.0平方米,比2013年提高4.1平方米,农村人均住房面积为47.3平方米,比2013年提高6.4平方米……

    从人民生活水平看,城乡居民收入大幅增长,居民消费水平明显提升,生活质量显著改善,这些变化都是大家有目共睹的。而随着中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新产品、新行业、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加速成长,也赋予了人民群众物质文化生活更加丰富、更加高质量的内涵。

    今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之年,尽管人民生活从温饱不足到迈向全面小康的历史性跨越举世瞩目,但也要看到,小康不仅是衣食住行的提档升级,还有生活方式、精神理想等多元评价体系的追求。法治、正义、生态、绿色、健康、安全、文化、公平……这些方方面面的新期待、新要求,都关乎广大人民群众切身福祉。这也意味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群众奔向新生活的一个新起点。

    全面小康,是惠及全体人民的小康,照亮着人民群众美好生活的每一个角落。只有在更高水平上实现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才能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指出的,“不断地追求幸福美好的生活,是永恒的主题,是永远进行时,是做不完的事情,所以我们还要继续做下去。”(芦静)

  • 2020/07/16

    长城网

    ⑤激发出留守妇女的“精气神”

    在当下农村,留守妇女现象并不陌生。她们虽经历不同、遭遇各异,但照顾家庭和外出务工的矛盾却普遍存在。

    “附近一直没有什么适合我的工作机会,我就只能一边在家看孩子做饭,一边默默发愁。”过去紧紧巴巴的日子仍藏在邢台市侯西村村民潘许萍的记忆里。“如今有的加工粘花,有的整理打包,妇女们每天都‘可有的忙了’。”提起现在红火的日子,潘许萍喜出望外。

    7月13日,河北省内丘县一家玩具生产企业工人在加工毛绒玩具。近年来,河北省内丘县积极拓宽农村留守妇女就业创业渠道,通过开展就业技能培训,对接用工企业为农村留守妇女搭建就业平台,吸纳农村妇女在家门口稳定就业增收,实现顾家、赚钱两不误。新华社记者 朱旭东 摄

    无独有偶,在张家口市万全区贾贤庄村一缝纫车间里,曾经的家庭主妇李燕平在58岁时找到了平生第一份工作。每月工资能有2000多元,还能照顾家里,李燕平称现在“很幸福”。

    从“围着灶台转”变身“多劳多得”,越来越多的农村留守妇女用自己的零碎时间做起了手工活,顾家、赚钱不再是两难选择。而这一切的转变都得益于“扶贫微工厂”的建设和发展。

    邯郸市魏县是劳务输出大县,近年来,在脱贫攻坚中,各乡镇掀起了建设“扶贫微工厂”的高潮,发展箱包、服装、玩具等加工产业,实行来料加工、订单生产,农村留守妇女等“半劳力”群体逐步形成。

    4月17日,留守妇女在河北省武邑县清凉店镇王贤兰村布鞋加工基地整理加工好的手工布鞋。近年来,河北省武邑县清凉店镇引进手工布鞋缝制项目,让留守妇女在家门口就业增收。目前该项目以王贤兰村为生产基地,吸纳本村以及附近村庄400多名留守妇女从事手工布鞋加工,人均年收入达2万余元。新华社记者 李晓果 摄

    梳理发现,就业门槛低、妇女易上手是“扶贫微工厂”的用工优势,而低风险生产、多渠道增效则为“扶贫微工厂”的稳定发展奠定了基础。对于农村留守妇女来说,足不出户就能打工,获得稳稳地收益,这样的“零风险”显然更有奔头。

    更令人欣喜的是,随着越来越多的留守妇女在家门口灵活就业,她们的思想也发生了显著转变,搞创业、学农技、做营销,自信、自力、自强的“她力量”成为了全面小康路上一抹亮丽的色彩。

    可见,解决贫困问题最好的方法,就是因地制宜、因人而异,想方设法激发贫困群众的内生动力,让他们愿意为脱贫致富去唱主角、当主体。

    从多地的实践看,留守妇女有的是“要脱贫”的心气,只是苦于家庭琐事缠身而无奈。各地若能积极整合就业资源,大力推广“扶贫车间+就业”、“加工企业+贫困户”等模式,就能够化劣势为优势,为她们开启通往脱贫致富的希望之门。

    当前,脱贫攻坚已经到了决战决胜的最后冲刺阶段。无论是开通灵活就业绿色通道,还是定期组织免费就业技能培训,都是良好的开端,接下来,则需要持续用力,真正激发贫困群众自食其力的斗志,把好事办好。(芦静)

  • 2020/07/16

    长城网

    ⑥德胜村徐海成:更好的日子还在后头

    气派的“小洋楼”,整齐的蔬菜大棚,热闹的广场舞……7月初,记者行走在张北县德胜村,一处处令人振奋的景象扑面而来,原来的土坯房、沙土路早已不见踪影。

    德胜村新民居建设。长城新媒体记者 李相伯 摄

    德胜村如今已实现全村脱贫出列。现在,这里的乡亲们又迈开新的步伐,奔向小康生活。

    “你心目中的小康社会是什么样的”,听到这个问题,德胜村的“红人”徐海成笑呵呵地回答道:“有车,有房,有钱花。”

    徐海成,长了一张朴实憨厚的脸。在他母亲家中,一家六口其乐融融,四世同堂的画面温馨而美好,一张习近平总书记与村民们座谈的照片格外夺目。

    当回忆起2017年春节前夕,习近平总书记走进他家,跟他一起算收入支出账的细节时,徐海成仍记忆犹新。他感慨地说:“当时很紧张,但听到总书记鼓励的话后,对种植马铃薯有了更大的信心。”“总书记给我算小账,其实也是在给全村脱贫攻坚算大账呢。”

    把“小土豆”做成大产业,走向全国……在德胜村村民的心里,总书记的到来不仅带来了党中央的亲切关怀,还吹响了撸起袖子加油干的号角。

    贫困发生率从37.8%降至0.17%;贫困户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1696元,是2014年的4倍;村集体收入从零到突破百万,2019年达到133万元……近年来,从贫困村到“百万村”,德胜村实现了村貌之变、文化之变、理念之变。而这背后正是对“让乡亲们过上越来越好的日子”的不懈追求。

    “德胜欢迎您”!长城新媒体记者 马宁 杨亚红 摄影报道

    “下一步准备做民宿”“以前地里活多,现在闲下来,跳跳舞,心情也跟着好了起来”……好日子越过越有精气神,听着徐海成夫妇对未来生活的规划和畅想,一颗颗热爱生活的炙热之心犹在眼前,彰显出全面小康的“群众力量”。

    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我们的人民热爱生活,期盼有更好的教育、更稳定的工作、更满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会保障、更高水平的医疗卫生服务、更舒适的居住条件、更优美的环境,期盼孩子们能成长得更好、工作得更好、生活得更好。”

    如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收官之年,我们不仅要高质量跑好“最后一公里”,还需要以奋斗者的姿态奔向更加美好幸福的生活。

    摆脱贫困,不仅是物质条件的改善,更是人的全面发展。这也就意味着各地要切实在增进民生福祉上下更大功夫,打开群众脱贫致富的大门,产业扶贫、电商扶贫、光伏扶贫、旅游扶贫……决不能松劲懈怠,要“输血”更要“造血”。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一个也不能少;共同富裕路上,一个也不能掉队。”历史即将翻开新的一页,也没有任何力量能够阻挡人民群众追求幸福生活的步伐,万众一心加油干,更好的日子还在后头。(芦静)

  • 2020/07/21

    长城网

    ⑦“空心村”治理是民生工程,更是民心工程

    盛夏时节,置身河北省坝上地区,放眼望去,一排排崭新的楼房拔地而起,一片片整齐的大棚生机勃发,一处处复垦的农田绿意盎然,一位位入驻新村的百姓喜笑颜开……

    在农村,“空心化”似乎是一个高频词。但记者在近日走访中发现,昔日的“空心村”,这个制约乡村发展的老大难,经过治理之后,正悄然发生着脱胎换骨的变化。

    远望张北县空心村联村并建安置点。

    就如张北县,过去,366个行政村、1107个自然村中,农宅空置率超过50%的就有188个,涉及565个自然村。如今,全县188个“空心村”已治理完成160个,安置农户11248户、29274人;复垦村庄137个,约9800亩。

    这些新变化新成效也体现在群众的精气神上。从穷乡僻壤搬进城镇,从残垣断壁到干净整洁,过上更有质量的生活,乡亲们脱贫致富奔小康的干劲也就更足了。 

    梳理发现,联村并建,是张北县对距离县城和乡镇政府驻地较远的空心村提出的一种治理模式:就近依托产业基础好、人口吸纳能力强的中心村或保留村,联合建设农村新型社区,实现1+1大于2的发展效果。

    沽源县则将“空心村”治理作为壮大小城镇规模、推动小城镇发展的重要突破口,坚持安置规划与全县镇村规划体系相一致,坚持与易地扶贫搬迁工作相衔接,多措并举拓宽群众增收渠道。

    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让农业强起来、农村美起来、农民富起来……这些基层治理的生动实践不仅让“老去”的村庄焕发出了新生机,更为全省“空心村”治理工作和乡村振兴提供了充满创新性的鲜活样本。

    孩子们在张北县一个空心村治理易地新建安置点公会镇公会新区玩耍。

    7月20日上午,河北省委常委会召开会议。会议强调,要坚持围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打赢脱贫攻坚战、加强首都“两区”建设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统筹推进“空心村”科学有效治理。

    “空心村”治理难在精准、重在精准。要让贫困群众“挪穷窝”“换穷业”,改善他们的生活环境,就必须坚持分类推进和一村一策,加快产业发展。而产业兴旺是解决农村一切问题的前提,只有产销流通渠道畅通、高效、稳定了,农民收入才能增多,生活才能富裕,乡村才能“满血复活”。

    更为关键的是,“空心村”治理是民生工程,更是民心工程。对于那些祖祖辈辈都对土地和房屋比较重视的农民来说,无论是联村并建还是就地整治,都面临着一道需要跨越的心坎。这就提醒着各地要坚持人民至上、利民惠民和尊重群众意愿原则,带着感情、带着责任、带着耐心解民忧纾民怨,真正把好事办好、实事办实,把人心聚拢。

    此外,在确保工作质量的前提下,要适时“回头看”。要看到,严格督查检查和考核问责,与基层共同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是确保“空心村”治理任务如期高质量完成的重要抓手。

    “空心村”治理既事关群众的切身利益,也是实现高质量脱贫和乡村振兴的必由之路。盯好每一个环节,抓实每一个细节,并真正获得群众认可、经得起实践和历史检验,不获全胜决不轻言成功。(芦静)

  • 2020/08/06

    长城网

    ⑧拒绝“抹药梨”,河北魏县这笔账算得明白

    长城网评论员 芦静

    河北省邯郸市魏县素来享有“中国鸭梨之乡”美誉,独特的地理位置、土壤及气候条件造就了魏县鸭梨“果型端正、个大皮薄、核小渣少、酸甜适度、香酥可口”的特质。每当进入采摘期,客商竞相采购的丰收繁忙景象令其他县市羡慕不已。去年,在全国果品滞销的背景下,魏县鸭梨收购价达到2.4元-3.6元/公斤,比河北省中部鸭梨产区价格高出0.8元-1元/公斤。

    魏县鸭梨。

    按照正常生长速度来说,鸭梨一般在8月底到9月初之间成熟下树进行销售,如果使用膨大剂,果实就会提前膨大,外形、个头和完全成熟的鸭梨区别不大。这也意味着,“抹药梨”可以抢占市场先机,以便售卖出较好的价格,获得更高的收益。

    然而,今年却有些让人意外。在鸭梨大规模上市前,魏县果品收购点并没有发现鸭梨的“身影”。

    魏县人民政府一则通告解开谜团。这则《关于严厉打击鸭梨早采及购销“抹药梨”行为》的通告要求,8月20日前,魏县范围内禁止采摘、运销鸭梨鲜果,对违规使用果实膨大剂催熟的“抹药梨”,一律禁止购销及外运;广大梨农和经销商要克服短期行为,做到不早采、不购销、不运输;各果品电商企业、物流、快递公司,不得收购、接纳运输早采的鸭梨及“抹药梨”……

    魏县鸭梨获燕赵老字号。

    魏县立足“早”字,严厉打击早采鸭梨行为,让“一口扔”鸭梨失去了生存空间。这种釜底抽薪的做法既符合高质量发展的要求,也有助于擦亮城市“金字招牌”,为推进县域经济可持续发展提供有益经验。

    首先,就梨农而言,使用催熟剂的水果虽然看起来更新鲜,确实能够带来可观的经济收益,但口感、色泽、甜度、营养价值等大相径庭是事实,来年消费者“再也不买了”,这笔经济账又怎么算?显然,这种急功近利的一锤子买卖会慢慢丢掉市场,把自己的“财路”断送了。

    其次,从市场的角度来说,鸭梨产业牵涉到千万梨农的切身利益,如果“抹药梨”大行其道,就会出现“劣币驱逐良币”的现象,成为公平竞争市场环境的“绊脚石”。

    再次,从城市发展来看,各方面的负面影响,最终都会反馈到县域经济发展上。价格高、口碑差的消费体验,通过各种形式不断传播,很可能给当地的口碑形象带来致命的打击,对地方经济产生深远影响。

    以品质赢得大众口碑、获得市场认可,这笔账,算得越“远”,越划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