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约评论员 熊志(广东)
近期,一篇发表于核心期刊《冰川冻土》吹捧“导师崇高感”和“师娘优美感”的另类论文,引发舆论热议。争议尚未平息,又有一本核心期刊火了。
据媒体报道,中国社会科学院金融研究所原党委书记王松奇长期在其担任主编的《银行家》杂志开设“父子集”专栏,刊发自己的书法和儿子王青石的文章,至今已有数十篇。
相较于无脑吹捧导师、师娘的“谀师论文”,这次曝光的“父子集”专栏,尽管没那么赤裸裸的肉麻内容,但谋起私来也是毫不避讳,把有很强公共性的学术平台当成了发稿自留地。
比如据报道,两人已经在该期刊上发了数十篇。其中,其子首次发文时年仅10岁。而且在按语中,主编王松奇毫不避讳地吹捧,儿子的作品“文笔清纯生动,风格华丽隽永,像是一股清新的风吹进了《文化休闲》栏目”。
那么,在这位核心期刊主编眼中,“我们这些已略有文名的教授在当年写不出来,现在更写不出来”的文章,到底是怎样的呢?可以随便摘录两句——“小草绿了,迎春花开了,春天来了”;“蝉儿在枝繁叶茂的大树上欢唱着,它在告诉大家:夏天到了”。
并不难看出来,它就是普普通通的小学生作文,即便该期刊有文化休闲类栏目,这类文章的水准离期刊的发稿标准,也有漫长的距离。在核心期刊上发表类似小学生作文,还是和期刊金融主题完全无关的内容,简直是贻笑大方。
讽刺的是,王松奇非但没有瓜田李下地回避,为了化解“以权谋私”的争议,还在自己的文章中,将开设“父子集”专栏的争议举动,包装成“外举不避仇,内举不避亲”的理念,给编发自己和儿子的文章,找了个冠冕堂皇的理由,显示自己有多么一视同仁。
如此毫不避嫌的公器私用,将学术期刊当做给自己和孩子镀金的工具,一方面,让本该展现学术成果的平台,公信和权威丧失殆尽;另一方面,也造成了巨大的不公平。
在核心期刊上发表论文,向来都是科研项目申报、职称评定的重要筹码。而核心期刊的发文数量又极为有限,学术平台、资源的紧张,和论文发表巨大刚需之间的矛盾,导致很多高校教师、科研工作者和博士研究生等等,需要投入大量精力去写论文、找平台发表。
就在他们每天为论文发表犯愁的时候,一个10岁的孩子,却能够堂而皇之地登上金融领域的核心期刊,发表的还是小学生作文。这不啻为一种“学术拼爹”。
而作为父亲和期刊主编的王松奇,将学术期刊当做自留地,如此贪慕虚荣的行为,也让人追问,作为专业性极强的学术平台,它的审稿和发稿流程,到底有多不规范?对学术寻租和腐败,是否毫无设防?学术研究的严肃性又何在?
不管怎么说,将学术平台公器私用,会带来不公,也会造成巨大的学术资源浪费。对此显然有必要进一步追查,这背后到底有没有腐败。另外,从“谀师论文”到“父子集”专栏,考虑到近段时间以来,论文不端的案例频繁上演,专业性的核心期刊屡屡被攻陷,各学术平台有必要进行系统梳理,将那些匪夷所思的不端和腐败案例,全都给揪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