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城评论 > 时事快评

将“医嘱”录成“遗嘱”,该道歉但不必上纲上线

来源: 长城网  作者:朱昌俊
2019-12-19 16:09:06 
分享:

  ●特约评论员 朱昌俊(四川)

  12月15日,网友“某识字”在网上发帖反映,她在广西钦州市浦北县中医医院拿药时,发现医生给的用法标签纸条上面写着“遵遗嘱”,顿时吓出一身冷汗!12月17日,浦北县中医医院工作人告诉记者,网友发帖后,医院成立调查小组调查核实此事。经查,12月14日中午,门诊患者杨女士在医院领取中药颗粒,其用法标签上本应是“遵医嘱”错写成了“遵遗嘱”。

  用药说明中的“遵医嘱”弄成了“遵遗嘱”,这确实是件让人膈应的事。更让人后怕的是,这样的错误患者尚能够立马看出来,但如果是药品用法、用量说明出现差错,就有可能带来更严重的后果。如此低级错误,也难免让人想到背后的医护人员责任心和工作态度问题。医疗安全无小事,在这个问题上,本不应该有丝毫大意。

  从目前的调查来看,此次的“别字”风波,主要是由于院方在将药品用法标签的模板录入电脑时出现了拼音输入法的错误,并且事后药剂科发药人员未及时发现,最终才让患者拿到了“医嘱”变“遗嘱”的用法标签纸条。不难看出,哪怕是录入后多一道事后的检查,也完全可以避免这样的尴尬。就此来说,当事医院在发现问题后,联系患者道歉,对相关人员进行批评教育,并承诺在全院加强对发药环节的审核,确实是该有的态度。

  不过,置于舆论场,这样的事件又不宜过于上纲上线。一方面,犯错的原因并不复杂,且属于偶然发生,在未造成严重后果的情况下,及时澄清、道歉,就完全可以在就事论事的范畴加以解决;另一方面,置于医患关系的角度,对待此类问题,不应该给涉事医院乃至整个医护人员群体扣上“不负责”的“大帽子”

  理想的社会关系,都应该是存在弹性空间的,这包括彼此对一些“人之常情”的理解,对于“小错”的适当包容。动辄将“小错”放大,甚至代之以“恶意”猜测,只会加剧群体间关系的紧张,更不可能谈互信。

  指出这一点,并不是为犯错的相关发药人员开脱,也不是说错误在未造成现实后果的情况下就可以不重视,而是因为从维护健康的医患关系的角度,医患双方对于彼此的行为和要求,都应有必要的“同理心”,而不是逮住一个错误就片面放大乃至上纲上线,或是“事不关己高高挂起”。比如,要求患者以一种“平和”的心态去看待类似这样的医护人员“无心之失”,反过来,医护人员在平时对待患者的一些问询和要求时,也更应该多一点耐心和体谅。

  同样以“字”为例,这些年有关医生写字潦草乃至“天书病历”的现象就时常遭遇患者吐槽,在力所能及的范畴,医生尽量将病历书写得规整一点,至少让一般患者都能够看懂,这本不是一个多高的要求,做好这一点,其实也就是要求医生能多站在患者的立场审视自己的工作

  当下社会医患之间的互信度不高,可能有很多深刻的原因,但是彼此多一点“善意”和“同情之理解”,总归是“事在人为”,也是任何一种健康的社会关系都该有的底色。“遵医嘱”录成“遵遗嘱”并不是最可怕的,可怕的是医患之间都失去了同理心。

关键词:医嘱,遗嘱,道歉责任编辑:芦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