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点击

海归的“就业时差”究竟尴尬在哪

来源: 光明日报  作者:任冠青
2019-11-13 16:21:07 
分享:

  “我太难了。”这句网络流行语对毕业留学生而言,是个贴切的形容。据媒体报道,近10年来我国留学归国人数平均增长率为24%。2018年,我国出国留学人员总数达到66.21万人,而留学归国人数达到51.9万人次。

  可是,随着越来越多的留学生归国,他们在就业上却遇到了不少尴尬,比如与国内高校不同步的毕业时间,海外高校的招聘信息差异,身在国外而无法及时跟进国内的招聘流程等。

  作为一名曾经的留学生,笔者和身边的朋友都经历过这一“就业时差”,我们把它总结为四大尴尬:时间尴尬、经验尴尬、选择权尴尬和信息不对称的尴尬。而这些尴尬,常常会造成“赶场式”留学,也压缩着留学生辗转腾挪的空间。

  对于时间尴尬来说,其实不仅仅是留学生毕业时间与招聘时间错位的问题,更多的还是“应届生”身份所带来的紧迫感。由于平日学业紧张,不少同学都希望在毕业后“慢就业”,在国外实习、工作,积累一些工作经验后再回国。可是,“应届生”的身份却不等人。虽然理论上并不对留学生进行应届、非应届的区分,但许多用人单位会对招聘留学生的毕业时间加以限制,成为事实上的“留学应届生”。

  更重要的是,与“留学应届生”这一身份息息相关的,是相关的落户政策。例如,北京和上海的留学落户政策都或多或少地对毕业时间、回国时间等条件加以限制。对于留学生来说,回国后的首次就业是办理就业落户的最佳时机。随着一些一线城市落户政策的收紧,不少留学生只能选择尽快回国。

  与国内的应届生相比,留学生也常常会形成“实习经验洼地”。当国内的小伙伴手握各种大厂的offer(录用信)时,留学生却常常得不到这种“近水楼台先得月”的便利。一方面,留学生常常会面临高强度的学习压力。国外许多高校都秉持着宽进严出的原则,陌生的语言和生活环境也考验着留学生的适应能力。笔者认识的一位同学因保持着全A的学习成绩和两份同期实习而被奉为“神人”,可代价却是每天八杯咖啡和三四个小时的睡眠。另一方面,初来乍到的留学生往往缺少当地人脉资源,而当慢慢熟知环境之后,又很快到了毕业时间。

  此外,留学生还要面临着是否留在国外的选择权尴尬。以美国研究生为例,留学生毕业后通常可申请为期一年的OPT期(专业实习期),在此期间可以在美国实习、寻找可以支持工作签证的工作,而这一年往往又是在国内应聘的黄金时间。因此,对于想同时在中美寻找工作机会的留学生来说,往往就会在毕业前夕面临毕业论文和中美应聘的三重撞期压力。有人可能会说,这种选择未免有“骑墙派”之嫌。可是问题在于,理性选择的前提在于对双方环境的基本了解,体验过国外的就业环境其实可以帮助留学生更好地进行就业选择。

  与国内“春招”“秋招”季密密麻麻的招聘信息相比,留学生也面临着一层信息不对称的尴尬。相比国外,国内很多校招和就业宣讲会内容都会更为全面,涉及行业和单位所属性质也会更加丰富。而参与国外校招的单位往往同质性较强,以国际化程度较高的互联网公司和跨国公司为主。这对于学习STEM专业(科学、技术、工程、数学)的同学当然利好,可是却限制了不少文科类学生的选择权。

  其实,留学的意义绝不只是拿到一个文凭,而更多的是视野的拓宽和视角的转换,这样的经验需要时间的积累和发酵。可是若一味地被“留学时差”推进着流程,就必然会错失和消解那份最宝贵的留学价值。因此,针对留学生的特殊状况,给他们一段优雅的毕业缓冲期,也许会让留学生的价值更加充分地释放出来。(任冠青)

关键词:海归,就业责任编辑:芦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