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城评论 > 时事快评

快递员抢劫杀人,我们为什么感到恐惧?​

来源: 长城网  作者:马青
2019-08-15 17:36:50 
分享:

  ●特约评论员 马青(江苏)

  2018年12月18日,韩玲像往常一样,因网购不满意而申请退货,平台派单后,等着快递员上门取件。韩玲去开门的时候,她完全无法预料,她面对的不是快递员,而是一个起了杀心的劫匪。韩玲被残忍杀害,直到丈夫下班才被发现。嫌疑人杨召朋第二天便被抓获归案,并被检察院以涉嫌犯抢劫罪公诉至北京市第一中级法院。嫌犯案发前欠下了十余万赌债,这应该是他入室抢劫的原因。 

警方对韩玲死亡原因出具的鉴定意见通知书。受访者供图

  理智告诉我,相比于庞大的快递和外卖群体,抢劫杀人之辈是极少数,这就像交通事故那么多,我们也不必谈车色变一样。但是,我还是感到害怕。理智告诉我,中国是命案犯罪率最低的国家之一,比如,2017年我国每10万人中发生命案0.81起,与世界上最安全国家之一的瑞士差不多,比美国、法国、英国等发达国家都要好。但是,我还是感到害怕。理智告诉我,中国人民公安大学犯罪学教授王大伟曾在专访时说,近60%的犯罪(包括强奸案件在内)都是熟人所为,没必要对陌生人更恐慌。但是,我还是感到害怕。

  为什么快递员入室抢劫会带给人强烈的冲击?首先,这里隐含了一种“避无可避、退无可退”的压力。我们可以不和陌生人说话,但我们能拒绝给快递或外卖开门吗?我们可以在外面财不露白,可以尽量天一黑就关门闭户,可以出门时只走大路,可以一上车就按好关门键,但是,当危险入侵到家门口的时候,我们还能躲去哪里?家,是安全最后的堡垒。一个人死于街头,和一个人死于家中,带给旁观者的冲击是完全不同的。

  其次,快递和外卖的行业特性,也隐藏了一种安全危机。经常网购或叫外卖,必然隔三岔五和快递、外卖小哥打交道,他们和顾客之间存在一种特殊的关系,可以称得上是最熟悉的陌生人。犯罪心理学上有个“警惕性公式”,指的是面对越熟悉、信任的人,警惕性越低。一般快递或外卖都是按片区划分,时间久了,就有可能混成脸熟,即使不熟,因为有平台背书,顾客也会因为对平台的熟悉,而产生和快递员也是“熟人”的错觉。

快递员在分拣包裹。(图文无关)来源:人民视觉

  然而,事实上,他们是谁,来自哪里,以前做什么,现在正遭遇什么,顾客一无所知。反过来,顾客的个人信息——住址、电话、单位,甚至家中几口人,平常几点出没之类的信息,却尽在他们的掌握之中。

  有一部电影《高楼大劫案》,本·斯蒂勒饰演的是纽约皇后区一栋豪华大楼的物业经理,当他发现顶楼亿万富翁把他们的投资全都私吞了以后,决定联手几名同事,策划一场严密的偷天计划,拿回属于自己的血汗钱。其中一个细节让人细思极恐,主角劝其他同事加入的时候,那些大楼的服务人员觉得自己一无所长,而主角却让他们回忆业主们的生活习惯和各种小秘密,他们这才意识到,业主们的生活行踪、喜好、习惯,甚至藏钱的地方都被他们看在了眼里,只是平常没有意识到这些信息能够做什么罢了。

  那么,对于这些最熟悉的陌生人,是否有更好的安全防范机制呢?

  从顾客的角度说,可以多使用快递柜,特别是单身女性,无论是快递还是外卖,都可以要求摆放在门口,而避免直接接触。从平台管理的角度说,则需要在行业准入把关时更认真负责,做好人员审核和证件登记。

  当然,这并不能保证雇员一定不会犯罪,但至少可以在出了事之后,协助警方迅速破案,这本身就能产生一定的震慑,就像网约车平台也必须对司机严格审核登记一样。  

  对于任何一起极端凶案,讨论者多半希望通过复盘,以总结出经验教训,避免重蹈覆辙,这是一种正常的安全心理。虽然生活就如同奶酪,上面布满了孔洞,但我们仍然期待能将奶酪多重叠几层,以避免奶酪上的孔洞被命运洞穿。

关键词:快递员,抢劫杀人,心理责任编辑:芦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