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城评论 > 时事快评

精准识别之惑:就差1块钱,谁是贫困户?

来源: 长城网  作者:舒圣祥
2019-04-29 16:21:23 
分享:

  “就差1块钱,凭啥他是贫困户?”据“半月谈”微信公号4月29日消息,贵州一极贫乡干部接受采访时表示。参加扶贫工作几年来颇有感触的一点是:贫困户识别固然有标准,但过于死板的“严格执行”,往往会带来“1块钱困惑”。

在贫困苗寨,村民劳作归来。

  今年是决胜脱贫攻坚的关键之年,贫困地区都在紧锣密鼓推进脱贫大计。脱贫攻坚搞到最后,要实现“全面小康路上不落一人”,必然难度更大问题更复杂,都是难啃的“硬骨头”。尤其是,多年精准扶贫下来,贫困户与非贫困户的差别,不再像以前那样一望可知清晰分明,“临界点”甚至小到“1块钱”。扶贫资源给谁不给谁,如何做到精准识别,是个大问题。

  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贫困乡村也不例外。确有那种贫困户,“等靠要”思想严重,“我是穷人我怕谁”,想着扶贫干部比自己急,愈发懒惰不思进取,被好政策养得“浑身不舒服”,稍不如意就去找政府“碰瓷”。相比之下,有些“临界户”家境稍好,却是勤劳奋斗得来,可能家庭负担还很重,有限的扶贫资源,你说帮谁不帮谁?如果只是简单套用统一的识别标准,难免加剧贫困户与非贫困户、“临界户”之间的矛盾。

  精准识别是精准扶贫的基础,直接关乎脱贫成效。精准识别的“1块钱困惑”背后,不仅是个公平问题,也是个效率问题。贫困地区要脱贫,最终还是要靠自己,要靠生活在那里的人们,在开阔眼界习得经验之后,勤劳勇敢地撸起袖子加油干。所以既要给贫困户兜底,又要防止变味成为“养懒汉”,否则就会形成事实上的“逆向激励”,让大家眼里看见的,只有那点眼前的好处。

资料图:贵州省毕节市赫章县松林坡乡“万亩香葱基地”带动贫困户实现精准脱贫。

  量化,是为了让问题简单化,但在实际的工作中,现实问题却像人性一样复杂。就像新闻中的扶贫干部所说,“其实贫困户与‘临界户’、非贫困户有时区别并不明显,精准识别没有简单方案,恰恰要辅以多方面参照,让‘简单问题复杂化’。”拿着僵化的尺子比着量,结果很可能是“懒人偏有懒福,勤人累断肋骨”的尴尬。精准扶贫毕竟不是“精准填表”,精准识别要有一定的量化标准,更要有基层扶贫干部主观能动性的充分发挥。

  这又难免涉及腐败寻租的话题。就像媒体曝光的云南某农村干部,把农村低保变成了人情保、关系保,甚至“与部分低保妇女有不正当关系”。农村低保如此,觊觎扶贫资金“唐僧肉”的各路“妖魔鬼怪”,自然只会更多。精准识别的“1块钱困惑”,全面脱贫的可持续实现,客观上都离不开一线扶贫干部的主动作为。只不过,也要匹配“精准监督”和“精准问责”,用以驱散可能集聚的腐败乌云。

  某种意义上,脱贫攻坚的精准识别,不只是要识别贫困户,更是要识别扶贫干部。相比市场交易行为,每个人都会为自己的选择付出代价,扶贫工作则更像是“花别人的钱给别人办事”。这在经济学理论上,既可能效率欠佳,还可能产生道德风险。因此,尤为需要更为完善更为灵敏的扶贫评价反馈机制,并与扶贫干部的切身利益直接挂钩。以反馈之精准,倒逼识别之精准,脱贫之精准。(舒圣祥)

关键词:贫困户,市场,经济责任编辑:芦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