尽管2018年最新的出生人口数据还尚未公布,但从一些地方公布的2018年出生人口预期数据来看,下降趋势较为明显。中国人口与发展研究中心副研究员黄匡时预计,2018年出生人口规模在1500和1600万之间,比2017年出生人口数1732万减少100万以上。连被称为最敢生孩子的山东,部分城市的出生人口预期数量也出现大幅下降。(1月11日每日经济新闻)
人口增长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国际上一般认为,总和生育率达2.1,是一国实现和维持代际更替的基本条件。本世纪以来,由于实行“一孩”计生政策,我国生育率维持在1.5~1.6,明显偏低。全面实行二孩政策后,2017年生育率略有上升,但低于政策预期。曾几何时,中国出现人口负增长是何其荒谬的想象。不过在最近,相关讨论越来越多,有机构预测,按目前生育率,人口负增长将提前到2027年出现。
人口是经济社会发展的第一要素。改革开放四十年来,我国经济社会之所以能取得举世瞩目成就,“人口红利”居功至伟。研究表明,劳动力对我国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26%。假如人口出现负增长,将对我国人口结构、经济社会发展、国防建设等带来重大影响。
为鼓励生育,近年来一些地方出台了些鼓励措施,如延长产假、发放小额经济补贴等,但收效甚微。生育问题影响因素复杂,要解决育龄夫妇“不想生不敢生”的“生育之忧”,局部性“小恩小惠”式激励显然难以奏效。系统着眼,顶层设计,构建生育友好型社会,才是应对人口增长堪忧的最佳办法。
值得关注的是,这一问题仍未引起全社会足够重视。环顾左右,对生育不友好的现象比比皆是:女性就业受歧视、育龄妇女孕产期待遇没保障、小孩入托入学难,学生课堂、课外负担压力山大,子女教育支出几成“无底洞”,加上就业竞争大、房价高企、医疗开支不可控,每一项都在点滴吞噬着人们的“生育意愿”。
生育是个人大事、家庭大事,也是社会大事、国家大事。根据人口增长不断下降趋势,鼓励生育应成各界共识。从各国遏止人口负增长成效看,鼓励生育宜早不宜迟。反思我国放开“二胎”生育决策过程,由于议而不决,事实上错失最佳决策时机,政策效果远不及预期。
从长计议,我们必须从观念更新、孕产妇呵护、均等化教育资源、生育补贴、税收减免、就业安排、医疗和住房保障等等,有步骤地做出制度性安排,构建生育友好型社会,系统性解决国人的“生育之忧”。只有这样,才能扭转人口增长大幅下滑局面,让经济增长的“刘易斯拐点”迟点到来。(徐林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