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媒体报道,近来我国一些药品开启了一波涨价行情,一些感冒药暴涨近一倍,就连一些保健品的价格也不断走高,相关药品的长期使用者叫苦不迭。
从相关报道中获悉,这次药品价格上调并非来自药企之间的某些契约,大多基于本企业自身的成本核算,一些药品的价格上涨早在几个月前就开始了。那为何多家药企相继提高价格?原因简单说就是,成本上升了,特别是因为国家提高了药品行业的强制标准,药厂为了达标不得不加大投入,因此导致生产成本提高,价格因此也水涨船高。
此次涨价之所以引起较大反响,主要原因有二:其一,我国长期实施药品政府定价,在很长一段时间内药品鲜有涨价的情况,相反降价的举措倒有不少。虽然我国的用药花费在提高,但具体到个案上,价格大多呈现下降趋势。其二,不久前,我国刚启动了“4+7”药品带量采购试点,一些药价因此降价超过90%,在这样一个人们普遍认为药价可能大幅下降的背景下,一大批药品价格“逆势而上”让人费解。
我国从2015年6月1日开始取消药品政府定价行为,转向企业自主定价,本身就是为了破解政府定价的弊端。因为政府定价很难真实地反映药品的具体成本和市场的认可情况,将定价权交回给企业,就是为了让药企可以随行就市,保证药企及行业健康发展。从这个角度上讲,此次药价上涨,本身无须过度解读。
不过,还是有不少人感到困惑:既然“4+7”带量采购降低了药价,为什么在这个政策落地以后,似乎并没有发挥作用呢?这是因为,“4+7”药品带量采购政策的辐射范围为4个直辖市和7个省会或副省级城市,范围相当有限,而且先期谈判成功的药品也仅有31个品种,在各类药品中的所占比例也很小。如此体量显然不足以对药价的整体走势发挥决定性作用。
当然,药企敢于涨价,还是出于对市场需求仍较为庞大的预测和考量。而现实恰恰是,自2015年以来由于药企间竞争加剧,药厂数量在持续减少,这也意味着行业内的竞争在弱化,药企有了涨价的底气,而且还有一些企业在发展中正在对某些产品形成了垄断,这也进一步助长了涨价。
由此观之,取消药品政府定价,药价就很可能受市场的不确定因素出现骤然上涨的可能。对此,政府有关部门虽然不宜再回到直接限制药价的老路上,但可以通过建立基本药物目录、对基本药品采取政府谈判和带量采购的方法来获得低廉的药品。如此,不仅满足了患者的用药需求,还能有助于抑制一些药企对同类药品的涨价冲动。(郑山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