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某微博账号透露,最近,在北京地铁西直门站发现,C口、D口处等都贴了一个大面积标识牌,一个大大的C或D覆盖了90转角,不同的角度,都能轻松知晓C口、D口往哪里走。而且,新指示牌上不仅有大C、大D,也有街区导向图,附近一些重要的街道、公司和公交站都单独拎出来,一目了然。
从图片看,这个直接戳在地上的C或D,还真不是一般的“大块头”,太大了,大老远就能看得清清楚楚,穿行在西直门地铁站“迷宫”里的行人,自然会少走很多冤枉路,尽早走在“正确的道路上”。
目前尚不清楚,这究竟是地铁管理方的试点设置,还是机构的商业行为,或者说,这会不会是一次个体的“行为艺术”?但无论如何,大C、大D带给民众的美好体验超乎想象,值得点赞。
经常乘坐北京地铁的人都知道,随着线路的不断加密,各种交叉日渐普遍,更便利的同时,也意味着辨识的成本大大增加了。很多时候,很多人都会产生某种迷乱,走错路、出错口更是家常便饭。常坐地铁的人尚且如此,更不要说那些外地乘客了。
大量人群在地铁站,或者地铁站附近路面上做无效运动,消耗的不仅仅是人们的体力,一定程度上也增加了社会成本。这其实不难理解,明明可以快速出站,结果却在站里转来转去,在站外来回走动,必然会加大人口密度,导致个体不适,也会给交通带来麻烦。
当然,以往的标识牌也标注得很清楚,而北京人对于问路也很热情,但仅有这些还远远不够。一是,标识牌太小,或者设置在高处,看起来太费劲,容易看错;再就是,问路不过是辅助措施,常见的情况是,问道于盲,别人也不甚了了,怎么问?
实际上,城市管理本来就应该立足于细微之处,本来就应该着眼于帮助每一个生命个体自行决策。
这就要求,不仅要把地铁修得更远、线路更科学、班次更合理,也要充分考虑地铁的可抵达性、舒适度以及最大可能地减少不必要的“布朗运动”。
何谓便利?关键在于市民的“用户体验”。如果每一次都上车拼命挤,出站使劲瞅,动不动就走错,体验怎么会好?惟有发现更多的细节,做好每一个细节,城市才能够真正让人安居乐享。
目前,也只限于在西直门地铁站发现了这样的大字标识,希望北京所有的地铁站都来推广这样的做法,也希望其他地方的管理者能够看到这样的闪亮细节,一切城市建设、管理、运行,均能够从民众的“用户体验”出发。
这不难做到,多一些体察,多一些关切,多一些推己及人,就可以了。(麦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