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4岁的延边大学历史系博士生谭超,送了8年快递,备受质疑。有人说他浪费资源,“抢低学历的饭碗”。面对质疑,谭超坦言,“人穷志短马瘦毛长啊,你没钱不得想尽一切办法去赚钱吗?”(11月7日《中国青年报》)
图片来源:中国青年报
这些年走来,谭超不容易。“你们能想到的底层工作我全部都干过,擦玻璃的、房产中介、收报纸收瓶子的、保安……”谭超认为,博士做些体力活没什么了不起,“不应该根据学历把人分成三六九等,应该是根据努力。”
不过,网友的质疑也不是完全没有道理,如果因此而开始怀疑读书的价值,对社会的损失未免太大。毕竟,在公众普遍的认知中,往往认为高学历人才就是优秀人才,需要配备与其身份对等的工作。而快递小哥则大多都是学历不高的外来务工人员,博士跑去送快递了,是不是意味着学历越来越不值钱了?
其实,学历高低只能反映其学业成就,并不能反映其工作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常见的高分低能、高学历低素质现象就是最好的佐证。
应该说,谭超的故事仅仅是一个个案而已。我们不能由他个体方面的原因就否定读书的价值,毕竟学历重要,个人后期努力也同样重要。而且,谭超选择送快递,正是为了实现自己的博士梦。
此外,在8年的送快递过程中,谭超并没有浪费教育资源,他通过自己的努力和高智商,自创了快递编号法共送出80万件送递。此数量如果只按照年工作11个月算,那么平均一天就得300件的送货量。相当于普通快递员二倍以上。
靠送快递实现自己的价值,并能够养家糊口,进而完成了自己读博的梦想,谭超让人敬佩,给我们上了一堂“励志课”。
其实,类似博士生送快递这样的新闻早已不新鲜。近年来,高学历抢低学历饭碗的事情屡屡爆出,像谭超这样“接地气”的博士其实还有很多。与之而来的是,低学历的人就业更为艰难的担忧和更多年轻人的“学历焦虑”。
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如何创造公平就业的环境成了亟待解决的问题。而其中重要的一点就是,社会在评价人才时,当摆脱“学历身份”,走向重视能力,形成教育与就业的良性发展。
社会的进步需要进步的人才观,也需要更为宽容的氛围,就如谭超所说“不管一个人是做学术也好,去送快递也好,去说相声也好,只要他能推动生产力发展就是一个好博士。”
此外,不论高学历还是低学历,那些将要进入职场的人也当保持良好心态,以更客观、更理性的态度认识自己学历的意义和价值,努力在求职过程中完善个体、提升能力。
博士生送快递没什么大惊小怪,只要不放弃对自己能力的打磨和对梦想的坚持,是金子哪里都会发光。(芦静)